移动图书馆: 从设备到人——2014年第5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综述
姚飞, 姜爱蓉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084
通讯作者:姚飞, ORCID: 0000-0002-6055-1336, E-mail:yaofei@lib.tsinghua.edu.cn

作者贡献声明:

姚飞: 设计构思论文, 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 撰写论文初稿;

姜爱蓉: 提出研究思路, 对重要学术内容进行补充修改, 论文审阅及定稿。

摘要

【目的】回顾第5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 介绍并探讨移动图书馆发展现状和趋势。【文献范围】以40个会议报告为主要研究对象。【方法】围绕“移动图书馆: 从设备到人”的主题, 从图书馆面临的移动挑战和策略、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实践、可穿戴设备和增强现实、移动技术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移动技术在中国图书馆的发展、移动技术提升全民信息服务等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结果】强调移动策略的重要性、对移动图书馆态度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 概括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局限】以会议报告为基础, 未能涵盖更广泛的实践案例和研究成果。【结论】图书馆需要积极面对和投身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移动图书馆建设中, 提供无处不在的泛在图书馆服务。

关键词: 移动图书馆; 移动技术; 策略; App; 可穿戴设备
中图分类号:G250.7
M-library: From Devices to Peopl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M-libraries Conference
Yao Fei, Jiang Airong
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5th International M-libraries Conference, presents and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bile libraries.[Coverage] Take the 40 presentations of the conference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Methods] Focusing on “M-libraries: From Devices to People”, analiyze and discuss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volved in embracing mobile innovation for libraries, practice for the use of mobile technologies in libraries, wearable devices and augmented reality, the tight coupling of mobile technologies with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hina development of mobile technologies, mobile technologies enhancing information access for all and so on in depth.[Result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mobile strategies, the difference of attributes to mobile libraries, the imbalance of development, and summarize the main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existing problems.[Limitations]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s of the conference, it may not cover the wider practice cases and research results.[Conclusions] Libraries are supposed to face and anticip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ser-centred m-libraries, providing a ubiquitous service everywhere.

Keyword: Mobile library; Mobile technology; Strategy; App; Wearable device
1 概述

首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于2007年召开, 此后分别在2009年、2011年、2012年召开, 会议聚焦于移动技术在现代图书馆中的应用。2014年第5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http://m-lib5.lib.cuhk.edu.hk/)于5月27日-30日在中国香港举行, 由英国公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此次会议再次成为移动图书馆领域一个盛大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来自5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243名与会专家和代表, 围绕“ 移动图书馆: 从设备到人” 的主题, 对图书馆采用移动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策略、图书馆移动技术的最佳实践、可穿戴技术对于图书馆未来的影响、移动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利用移动技术提升全民信息获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第5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通过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报告、专家讨论和会前研习会等多种形式达到了预期效果— — 分享用户需求、了解移动设备、跟踪技术发展、探索用户驱动的泛在服务。

2 研究进展

随着以太网速度从10M到10G的倍速增长、3G/4G网络的广泛应用、WiFi的普及和全覆盖、移动终端井喷式增长和智能化功能的快速提升, 移动浪潮强势来袭。高速互联网、无线通信、数据服务、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进步和成熟促成移动技术走进大规模应用时代。移动互联网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潜入人们的掌心, 技术和服务变革正在发生, 移动技术驱动图书馆服务不断创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本次会议契合移动技术发展现状和图书馆的服务变革需求, 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和交流。

2.1 图书馆面临的移动挑战和策略

智能移动设备数量不断增长, 功能日益强大, 无疑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 移动设备的多种类、屏幕尺寸的多样性、操作系统的各异性也给移动开发带来技术上的挑战。如何在不同屏幕上以合理布局显示内容、如何在不同终端上给用户带来一致良好的用户体验、如何在有限的屏幕上展现用户切实所需、如何使图书馆资源在移动设备上流畅使用等都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问题。同时, 无论是用户还是馆员, 都需要适应移动技术带来的变化, 增强移动信息素养, 提高自己在移动时代的能力。特别地,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共享, 寻求合作共享与共同发展尤显突出。在这种环境下, 图书馆制定长期策略迎接所面临的挑战显得十分重要。

(1) 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Munro等[1]在其报告“ 智能设备和智慧馆员” 中指出, 移动图书馆策略是规划、发展、实施和管理各种移动服务的蓝图。该校图书馆的移动策略包括: 第一阶段, 通过了解用户需求改善基础设施, 并配合推出移动网站; 第二阶段, 2010年, 关注馆员自身发展, 馆员必须具有数字媒体技能、能够指导用户从移动设备访问信息, 并向用户展示如何有效组织和使用信息以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因此, 他们设计了自定进度的自学习应用“ 23 Things Mobile” , 并于2012年7月发布; 第三阶段, 该应用运行并获得好评, 且于2012年底被修订为要求所有图书馆员学习的版本, 在各个部门推广。截至2013年夏天, 已有超过100名馆员完成了“ 23 Things Mobile” 的学习, 并实现了自我提升; 第四阶段, 在2013年-2014年支持工作场所从桌面过渡到移动设备。

(2)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图书馆的移动策略[2]为: 领导、挑战和连接。具体内容包括: 确保数字服务在移动设备上被直观地使用和访问; 在较宽泛的信息图景语境下转变用户访问、影响和贡献数字内容的方式; 以及转变用户与嵌入其个人工作环境的图书馆内容交互的方式。为此, 设立了图书馆策略相关项目iLibrary和DigiLab, 分别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转变(包括网站、移动应用等)和测试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该图书馆还发起了若干革新性项目: SCARLET(对于易碎、珍稀材料的开放访问, 使用增强现实来丰富学习者体验)、Eureka(图书馆发起、学生参与的竞赛)和BookedIn(与格拉斯哥图书馆合作、与朋友共享评论或资源的奖金系统)等, 这些项目都以学生为主导, 支持移动访问, 并获得良好效果。

(3) 英国艾芝西尔大学的移动策略[3]为: 2012年, 充分考虑移动技术的应用, 分析移动信息环境中的用户需求, 通过调研得出, 搜索馆藏、下载电子书、在线读取电子书、下载期刊是用户希望的移动研究行为; 2013年, 注重于馆员发展, 帮助馆员认识到新技术、新媒体和新设备的出现将促使学习方式发生变革, 帮助馆员应对挑战; 在未来, 计划将图书馆资源与社会媒体、个人数字纹身、通知和SMS服务、增强现实、艾芝西尔大学中心App以及学生推荐的其他App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更广范围的服务粘合。

(4)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Chin[4]在题为“ 针对数字时代用户粘合的移动化图书馆服务” 的报告中阐述了该图书馆的目标: 通过图书馆服务促进知识的活跃、激发想象力并创造可能性。基于这一目标, 从内容、访问和粘合三个方面制定移动策略。其中, 内容策略是创建、收集/数字化新加坡相关内容(包括本地出版的文化和音乐作品、报纸、个人和组织记忆等), 订阅综合性全球电子资源(例如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 访问策略是通过多种渠道的分发, 使得资源在多种终端上可用, 具体应用包括口袋中的图书馆、移动阅读、移动化网站; 粘合策略是桥接数字分歧, 提供个性化体验, 共建新加坡记忆。

2.2 移动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实践

最佳实践案例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 从各图书馆介绍看, 移动应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特点突出, 类型包括App、移动网站、二维码、SMS等。

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Ceynowa[5]在报告中指出, App仍主宰移动网络, 2013年, 移动用户花在App上的时间是80%, 移动网站占20%; 到2014年, 这一比例为App占到86%, 移动网站只占14%。

App分为原生App、Web App和混合App[6]。原生App只在移动设备上使用且需从设备商店下载安装, 针对指定平台开发, 优点是完全利用系统API和平台特性, 性能最优; 缺点是各平台开发技术不同, 需针对每个平台独立开发App, 开发成本高。Web App能够兼容移动网站, 一般用HTML5编写且具有响应式设计, 能够经由书签添加到手机屏幕, 比原生App使用便捷[7]。优点是不同终端浏览器均可访问, 一次开发多处分发(Written Once, Run Everywhere); 缺点是这些应用无法充分调用终端平台API实现一些高级功能。混合App旨在弥补以上两者开发模式的缺陷, 继承双方的优势。优点是已开发的应用程序只需针对不同平台进行编译就能实现多平台的分发, 开发效率高, 标准化程度好, 迭代更新容易; 缺点是浏览体验无法超越原生应用, 复杂应用运行速度缓慢[6]。PhoneGap是目前混合App框架的集大成者[6]

移动网站则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针对指定设备设计专门的、独立于桌面端的网站; 另一种是响应式网页设计[6], 网站的每个网页能够自动适应不同大小的屏幕, 根据屏幕宽度, 自动调整布局(Layout)、图片尺寸及相关脚本功能等。

本次会议中, App和移动网站的案例非常多。例如,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图书馆的响应式移动网站和原生App[8]; 中国香港大学的图书馆移动网站和App[9];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的移动应用[10], 包括UOC Maps (校友通过位置发现彼此且相互交流)、My Mobile UOC (虚拟校园)、UOC Mail(虚拟校园简化版本)、Chinese II(中文教学)、Guixa(视频);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的气功App和阿拉伯语评估App[11]; 美国的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移动网站[12]; 中国香港浸会大学采用Pros+Cons以最小努力实现的移动网站[13]; 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的23 Things Mobile(自定计划的馆员学习应用)[1]; 在亚太地区12个国家中使用的23 Mobile Things(馆员移动技能提升应用)[14];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pp和移动兼容网站[2];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图书馆的移动网站[15]; 印度医学科学院的App[16];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的Bavaria in Historical Maps(古代地图中的巴伐利亚)、Bavarikon 3D(3D数字化文化对象)等[5];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使用WhatsApp作为实时参考咨询工具[17];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 Library in Your Pocket” 、“ Mobile Read” [4]; 孟加拉国达卡大学的移动图书馆网站[18]等。

当然, 移动应用还包括其他方式, 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英国利兹大学和美国杨百翰大学提及使用QR码做页面定向或参观导览[11, 19, 20]; 一些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尝试使用SMS服务[21, 22, 23]。此外,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Sojourner Truth图书馆[24]分享了借阅iPad服务的经验; 来自斯威士兰的Anbu和来自印度的Kataria[25]分享了移动网站的若干测试工具等。

2.3 可穿戴设备和增强现实

2012年4月, Google发布谷歌眼镜, 将智能可穿戴设备带入公众视野。之后, 苹果、三星等巨头和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可穿戴产品。大量创业公司也纷纷进入这一市场, 并得到风险资本的支持。可穿戴产品一时间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在2014年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 可穿戴设备成为展会的三大主题之一, 将可穿戴设备的热度推向新的高潮[26]。福布斯称2014将成为可穿戴技术之年[27]

图书馆也敏锐地观察到这一趋势, 并研究可穿戴设备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来自美国Innovative公司的Murphy[28]在主题报告“ 后移动图书馆” 中提及各种可穿戴设备可能对图书馆带来的冲击, 包括Google Glass、Google的智能隐形眼镜、Muse脑电波头带等; 中国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姜爱蓉[6]在主题报告“ 移动技术在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应用” 中指出, 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标志着信息技术对人类文明的新一轮推进。

与可穿戴设备紧密相关的是增强现实。增强现实[29, 30]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到现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 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英国巴斯大学通过使用Aurasma作为工具[31], 实现对于校园、实物对象和图像的现实增强, 并尝试通过增强现实来提升教学和研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通过在移动终端上使用光学字符识别(OCR)接口识别相关文本信息[32], 并关联相关信息(例如课程、授课教授、相关参考信息)为学生提供便利, 并且计划通过识别索书号定位图书和提供相关图书信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也介绍了增强现实的应用[11]

2.4 移动技术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前4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都吸引了信息学领域的专家参会, 本届会议也不例外。院系或教学机构的研究者更注重于移动技术与教学科研的结合。

来自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学能提升研究中心的Lam[33]在报告“ 从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时代获益的教育学” 中介绍了他们使用uReply进行教学提问和回答; 使用uDraw实现绘画的共享、编辑、标记等; 使用eBooks和LMS配合课程学习; 使用WhatsApp和Facebook、Line等实现交互; 结合图书馆和信息学习空间提供学习场所, 结合网站和学校App提供学校公共服务。

来自CNI(网络信息联盟)的Lippincott [34]在报告中从图书馆参与教学流程的变革、图书馆在发展新教育内容方面的参与、变革性服务满足当代学生需求、将资源置入移动技术以及内容发展策略这几个方面讨论了教与学中的移动未来和图书馆角色。

此外, 印度和斯威士兰的联合报告“ 针对图书馆的移动信息素养: 有效信息素养项目的需求研究” [21]介绍了基于调研研究移动信息素养的需要, 并根据调研分析移动服务需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的报告中也提及到移动信息素养[11]

2.5 移动技术在中国图书馆的发展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姜爱蓉[6]在主题报告“ 移动技术在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应用” 中, 从移动技术引领新一轮浪潮、移动技术推动进步与变革和移动技术驱动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三个方面介绍了移动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应用。简介了移动互联网、移动技术、3G/4G、智能手机、宽带中国等新技术发展背景, 指出移动技术创造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给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带来了新方式; 介绍了移动搜索、响应式网页设计、移动应用、HTML5、位置服务等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 概括了中国大学图书馆的移动技术应用情况, 着重以清华大学为例, 探讨了SMS、MMS、移动网站、移动App、二维码、微信、聊天机器人等图书馆服务; 在结论部分指出, 移动技术正在促使移动图书馆由概念转变为现实, 移动服务是图书馆整体服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需要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移动服务的用户体验更为重要, 图书馆需要挖掘和发挥移动装置特有的功能和特点, 创建适应读者需求的新型服务, 提高图书馆与读者的粘合度[6]

本次会议刻意开辟了中国发展专场。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张建平[35]在报告“ 流动图书馆伦理研究” 中提出移动环境下的法律规范和伦理约束, 提出移动图书馆伦理模型, 指出要构建真实、丰富、创新、有序的信息资源, 创建简单、易用、智能、安全的移动信息设备, 营造法律、规则、约束、文明的社会人文环境。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陈海英[36]在报告“ 移动、服务、交互” 中, 简要介绍了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和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 重点介绍了浙江大学图书馆的移动应用概况, 包括基础环境(无线网、平板电脑、移动终端、资源覆盖)、目标定位(休闲阅读者、学术搜索者、个性需求者)、应用服务(短信、移动设备借阅、WAP网站、移动App)、信息交互(信息共享空间、手机支付)等方面, 提及未来将考虑移动社交媒体交互、读者个性化门户和移动定位服务。来自超星公司的翟东亮[37]则介绍了该公司致力于开发相关移动网站和App, 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移动图书馆。

2.6 移动技术提升全民信息服务

图书馆不仅服务于学校师生和读者, 还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任。这一点津巴布韦的Chisita 等[23]做了很好的诠释。尽管信息和通信技术已遍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非洲和一些不发达国家的偏远地区, 由于基础设施和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原因, 网络或数字技术仍遥不可及, 这些地区的人们被排除在E(电子)时代之外。但是移动技术有望将他们带入M(移动)时代。在津巴布韦手机拥有率已达97%, 籍此, 该国信息技术学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 通过移动技术为边远地区农民提供关于农业生产各个阶段的信息(例如天气预报、防治虫害、耕种经验、灾难防备和疾病管理等), 提供电子商务转变农业方式, 提供平台让用户共享农业微生物信息, 提供小额保险和教育的机会, 并提供问答服务, 使得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价格, 监控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 提高知识技能, 使得他们能够参与到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中来。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与加拿大气功组织合作的气功App [38]教授气功课程, 规划锻炼, 传送健身信息, 服务于社区; 美国杨百翰大学为残疾人开发的Signglasses App [34], 通过在眼镜(包括谷歌眼镜)上投射手语解释器来帮助耳聋用户“ 听见” 相关内容。

2.7 移动技术桥接数据库商、图书馆和用户

数据库出版商与图书馆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移动图书馆中他们将扮演什么角色?来自印度的 Jain等[39]对于支持移动设备的主流数据库平台进行了调研。其中, EBSCO、ACS、Emerald、Gale、Nature等平台提供支持iOS/Android操作系统的App或移动网站; JSTOR、Oxford Journal等平台能够自动检测相应设备并提供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界面; IEEE、Web of Science、Worldcat.org等则具有独立于桌面网站的移动网站。总而言之, 数据库出版商对于移动技术积极支持和参与, 越来越多的数据库出版商开始提供移动服务。

来自英国JISC的Williams [40]介绍自2012年移动图书馆会议以来, 多个英国学术图书馆和JISC一同致力于发展共享社区的移动资源列表。该列表将在Library Success Wiki的基础上提供资源移动友好性的最新指导且向出版商明示图书馆需求; 目的是核查大学图书馆的需求, 并且提供出版商与图书馆的合作机会以确保其产品能够满足终端用户。Williams同时指出了该项目现有模型在发现和研究方法、认证、应用可用性、内容可用性、授权等方面的问题; 还从出版商的角度指出图书馆需求: 简单一致和清晰的登录体验、稳定、跨平台兼容性、跨设备过渡、生命周期连续性以及将移动视为核心产品等。

3 结语

第5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作为现代图书馆研究的重要学术会议, 所涉及的主题涵盖了移动图书馆研究与应用的主要方面, 能够代表国际上此方面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的前沿。

(1) 战略性策略缺乏

尽管会议中图书馆挑战与策略占1/3议题, 但真正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策略仍少见, 大多数图书馆还呈零散开发状态。相比较而言, 欧洲比较有规划, 重视制定移动技术应用策略, 系统、全面和规范地部署移动图书馆。新加坡在这方面也做得较好, 其他国家和地区未见长期策略规划。

(2) 对移动图书馆态度各异

从本次会议可以看出, 对移动图书馆的态度大体可分为积极和保守。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加拿大、中国大陆等图书馆积极开发各种移动应用, 是移动图书馆的实践者和领导者, 非洲等一些欠发达地区对于移动图书馆也有强烈的渴望。其他国家和地区则相对保守, 例如中国香港和日本[41]。这种保守态度可能与缺乏策略性视角、技术专家、资金等相关。两种态度也导致两种行事风格, 一种认为有了好想法就要动手实现, 这样才能推动技术发展和进步; 一种则认为应先制定好方针策略, 然后在规划好的路线上有序进行。前者导致无序, 后者延误时机。

(3) 世界范围发展不均衡

移动图书馆和基础设施、移动终端、带宽、资费等因素密切相关, 呈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不均衡, 这在本次会议体现明显。发达地区已经达到WiFi全覆盖、4G网络, 所以在设计移动技术的时候更考虑用户友好性、服务流畅性、画面清晰度、体验一致性等较高端因素; 不发达地区则由于很多原因而不得不将重点放在减小流量、节省资费上, 不发达地区的移动图书馆应用刚刚起步, 有的还处于调研阶段, 有的正尝试使用SMS。

(4) 各种移动应用林立, 位置应用尤显突出

各种移动图书馆应用、教学辅助应用、虚拟校园应用、穿戴式设备、NFC、3D打印等新服务纷纷涌现, 其中位置应用尤显突出。除广泛已知的Yelp、Loopt、FourSquare、SCVNGR、Color之外[42], 位置相关的图书馆或校园App也很多, 比如资源定位、虚拟校园、二维码导览、校友交互等。用户所需的信息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在特定地点获得基于位置的特殊信息会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 这也正是移动设备的一大优势。

(5) 应用视野扩展

除图书馆应用、教学相关应用之外, 此次会议还报告了以边远地区农民为受众的应用[23]、以关注健康的社区人群为受众的应用[38]、以耳聋用户为受众的应用[34]等。这些应用将视野扩展到图书馆之外, 通过移动技术手段提升全民信息服务, 意义更深远。

(6) 从设备优先到用户优先

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迫使人们追赶移动技术的步伐, 将注意力放在移动设备兼容性、资源移动可用性、移动平台多样性等设备和技术方面, 努力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移动设备应用的难题, 而对用户真正关心和需要的内容给予的关注和重视不够。此次会议紧扣“ 从设备到人” 的主题, 回归以用户为中心, 更注重移动用户需求。约有1/3的报告中涉及用户需求调查和用户反馈调查[5, 8, 9, 12, 15, 18, 22, 23, 41, 43], 也有报告研究图书馆工作人员对移动应用的接受程度[44], 还有更多的学者指出, 移动图书馆不是关乎设备而是关乎能力, 不是关乎技术而是关乎用户体验, 不应被纷繁的技术迷糊了视线, 而应从设备优先回归到用户优先。

设施、设备、技术、态度、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诸多因素影响着移动图书馆的发展, 但移动技术已经使移动图书馆从概念转变为现实。移动图书馆技术和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 尚需推动普及, 如同十几年前的数字图书馆初期。也许如数字图书馆一样, 移动图书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文献
[1] Munro K, Stevenson K. Smart Devices and Smart Staff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b_03.pdf. [本文引用:2]
[2] Beard L. Mobile Delive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Library-Strategy and Innovation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b_02.pdf. [本文引用:2]
[3] Mackenzie A. Mobile Frontiers : Real or Perceicved?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c_03.pdf. [本文引用:1]
[4] Chin L Y. Mobilising Library Services for Digital Age Customer Engagement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c_04.pdf. [本文引用:2]
[5] Ceynowa K. Digital Knowledge in Mobile User Scenarios - the Approach of the Bavarian State Library [EB/OL]. [2014- 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c_02.pdf. [本文引用:3]
[6] Jiang A R. Mobile Technologies in China University Libraries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keynote03_jiangairong.pdf. [本文引用:7]
[7] Nowlan G. Web vs. Native Applications: Best Practices and Conside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Web Applications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a_01.pdf. [本文引用:1]
[8] Clark J. Strategic Mobile Library Development: The Place of Library Apps and the Options for Creating Them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a_04.pdf. [本文引用:2]
[9] Wan Y C. BYOD @HKUL: Success, Failure and Lessons Learned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a_03.pdf. [本文引用:2]
[10] Fenoll C, Torn P, Zúῆiga A. Mapping and Library Services at UOC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a_02.pdf. [本文引用:1]
[11] McMillan C, Tin T. Mobile Libraries of the Future: From Device to User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a_03.pdf. [本文引用:4]
[12] Bridges L M, Rempel H G. Continual Assessment Leads the Way: Best Practices in Mobile Website Design and Maintenance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b_01.pdf. [本文引用:2]
[13] Chan C. Anyone can Do It: Building,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a Library Mobile Website Without Specialist Knowledge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b_02.pdf. [本文引用:1]
[14] Sagun K K, Wee J. 23 Mobile Things: A Case Study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b_04.pdf. [本文引用:1]
[15] Tilstra J. From ‘Mobile First’ to ‘User First’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b_03.pdf. [本文引用:2]
[16] Paliwal G. From Brick to Click and Click to Mobile: Transforming Libraries with Mobile Technologies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b_04.pdf. [本文引用:1]
[17] Caplan V, Lam K. WhatsApp at HKUST Library: A New Channel for User Communication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c_04.pdf. [本文引用:1]
[18] Islam M M. Assessing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ase-of-use and Satisfaction on Mobile Library Website: A Private University Perspective in Bangladesh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a_02.pdf. [本文引用:2]
[19] Caperon L. How to Focus Your Limited Resources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a_04.pdf. [本文引用:1]
[20] Whitchurch M. Library Tour Evolution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b_03.pdf. [本文引用:1]
[21] Ram S, Anbu J P, Kataria S. Mobile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braries: A Case Study on Requirements fo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a_01.pdf. [本文引用:2]
[22] Osuigwe N E, Jiagbogu C O, Udeze N S, et al. Perceptions of Library Professionals Towards Innovative Use of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for Library Services in Public Libraries in Nigeria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b_01.pdf. [本文引用:2]
[23] Chisita C T, Malapela T. M-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Zimbabwean Libraries: Drawbacks and Opportunities in Facilitat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to Enhan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c_01.pdf. [本文引用:4]
[24] Lee K. The Un-intentional iPad-lending Program [EB/OL]. [2014-12-02].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c_03.pdf. [本文引用:1]
[25] Anbu J P, Kataria S. Design and Testing of Mobile Library Websites: Best Practices in Creating Mobile Library Applications [EB/OL]. [2014-12-02].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b_02.pdf. [本文引用:1]
[26] 江华. 可穿戴设备为何兴起 [EB/OL]. [2014-06-20]. http: //info. tele. hc360. com/2014/06/111038465724. shtml.
Jiang Hua. Why do the Wearable Devices Spring up [EB/OL]. [2014-06-20]. http://info.tele.hc360.com/2014/06/111038465724.shtml [本文引用:1]
[27] Forbes: 2014 will be the Year of Wearable Technology [EB/OL]. [2014-06-20]. http://www.forbes.com/sites/ewanspence/2013/11/02/2014-will-be-the-year-of-wearable-technology/. [本文引用:1]
[28] Murhpy J. The Post-Mobile Library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keynote01_joemurphy.pdf. [本文引用:1]
[29] Azuma R T. A Survey of Augmented Reality[J]. Presence: Teleoperators and Virtual Environments, 1997, 6(4): 355-385. [本文引用:1] [JCR: 1.04]
[30] Milgram P, Kishino F. A Taxonomy of Mixed Reality Visual Displays[J].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1994 (12): 1321-1329. [本文引用:1] [JCR: 0.218]
[31] Parmar N, Robinson K, Salter M. Library and E-learning: Further Adventures with Augmented Reality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c_01.pdf. [本文引用:1]
[32] Hahn J. Research Support with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 Apps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c_02.pdf. [本文引用:]
[33] Lam P. Educa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BYOD Era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keynote02_paullam.pdf. [本文引用:1]
[34] Lippincott J K. Looking to the Mobile Futur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king a Commitment or Observing from the Sidelines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keynote04_joanlippincott.pdf. [本文引用:3]
[35] Zhang J. Ethics View of Mobile Library [EB/OL]. [2014- 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a_01.pdf. [本文引用:]
[36] Chen H. Mobile, Service, Interaction—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of the M-libaray in Zhejiang University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a_02.pdf. [本文引用:1]
[37] Zhai D. Any Time Any Where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a_03.pdf. [本文引用:1]
[38] McMillan C, Tin T. From Physical Exercise to Mobile Wellness: Design and Develop a Qi Gong App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 with Seniors with Mild Dementia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c_03.pdf. [本文引用:2]
[39] Jain P K, Babbar P, Paliwal G. M-Libraries User Services: A Survey of World Leading Database Publishers for Mobile Devices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1b_01.pdf. [本文引用:1]
[40] Williams M. A Manifesto for Mobile: Developing a Shared Mobile Resources Checklist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b_04.pdf. [本文引用:1]
[41] Dukic D, Chiu D, Lo P. Educational Use of Smartphon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IS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nd the University of Tsukuba [EB/OL]. [2014-06-20].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c_05.pdf. [本文引用:2]
[42] Carlos A. The Geography of Inforamtion [EB/OL]. [2014- 12-02].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2c_02.pdf. [本文引用:1]
[43] Chand hok S, Babbar P. Mobile Application and Servi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 A Surve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New Delhi, the Capital City of India[EB/OL]. [2014-12-02].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c_01.pdf. [本文引用:1]
[44] Saravani S J, Haddow G. Does Position Within the Library Affect Mobile Technology Acceptance? [EB/OL]. [2014- 12-02]. http://m-lib5.lib.cuhk.edu.hk/files/pdf/presentation/3c_04.pdf.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