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移动电子税务采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周沛, 马静, 徐晓林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摘要

基于TAM(技术接受模型),引入TOE(技术-组织-环境模型)的要素,结合移动税务推广情况,构建企业移动税务采纳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以武汉、南京两地企业为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实证检验表明,政府压力、感知易用性、市场竞争压力、人力资源投入、第三方推动、感知有用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影响企业采纳意向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提高企业移动税务采纳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移动税务; 企业采纳; 影响因素; TAM; TOE模型
Empirical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nterprise Adoption of Mobile Electronic Tax
Zhou Pei, Ma Jing, Xu Xiaoli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AM, TOE and the empirical practices of Mobile Electronic Tax (MT) in cities, this paper brings up the enterprise adoption model of M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enterprises of Wuhan and Nanjing,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government pressure, perceived ease of use, market competition pressure, HR devotion, TPL promote, perception of useful and IT infrastructure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enterprise adoption. Finally,several proposals for improving enterprise awareness and adoption of MT are provided.

Keyword: Mobile electronic tax; Enterprise adoption; Factors; TAM; TOE
1 引 言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和移动终端功能的不断完善,基于无线通信技术,以3G网络为依托的移动电子税务(Mobile Electronic Tax),简称移动税务,成为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点。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3.56亿,其规模持续稳步扩大[ 1]。日益增长的移动网络用户群体对税务服务移动化的需求逐渐凸显。目前在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已部分推广移动税务,但用户采纳率偏低。鉴于移动税务服务供需不能良好对接的这种现状,本文探讨影响移动税务采纳的因素,为顺利推广移动税务提出合理化建议。

由于税务部门中不同涉税群体对移动税务使用需求不同,应对移动税务服务模式进行分类。借鉴移动政务的服务模式,移动税务可分为对税务部门(MT2G)、税务部门工作人员(MT2E)、企业与其他社会机构(MT2B)、公

众(MT2C)4种模式。其中,涉及纳税群体的为MT2B和MT2C两类[ 2, 3, 4]。4种移动税务服务模式下的业务应用及用户如表1所示:

表1 移动税务的业务应用及对应用户

可以看出,个人角度和组织角度的移动税务服务的采纳问题完全不同。这是由于个人与组织在移动税务应用方式、应用偏好、预算投入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区别研究个人用户和组织用户的移动税务采纳问题很有必要。

2 关键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移动税务

移动税务是移动政务在税务部门管理中应用的具体表现,属于移动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电子政务(Mobile E-government),简称移动政务,是指政府部门利用无线信息通信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联合应用,实现政府管理及其服务的电子化和移动化[ 5]。根据移动政务的定义,结合税务工作的特点,可将移动税务定义为:借助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为税收工作人员和纳税人提供记录查询、身份核对、税款征收、涉税指南、税收宣传等实时信息服务,实现便捷化、高效化、现代化的税收管理活动。

2.2 技术接受模型

在信息技术用户采纳的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TAM中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IT实施过程中影响用户采纳主要的决定因素,外部变量会对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产生影响,最终影响使用态度和意向,进而影响新技术的实际使用[ 6]。TAM模型如图1所示:

TAM提出以来,已被广泛运用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个领域。研究发现,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移动信任对采纳意向有显著影响[ 7]。针对信息系统在税务部门中的应用研究,加入感知可靠性可以更好地解释用户对网上报税系统的采纳[ 8]。同时,在一些企业信息化系统采纳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应用了TAM,如制造企业采纳电子商务技术、条码技术的影响因素等[ 9, 10]

2.3 技术-组织-环境模型

Tornatzky等[ 11]提出分析技术创新采纳的技术-组织-环境模型(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认为组织对一项创新技术的采纳会受到技术本身特征、组织以及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图2所示:

TOE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技术的采纳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外研究机构对企业信息化、信息系统管理中的关键因素这一类问题进行过专项研究[ 12, 13]。国内学者大多利用TOE模型解释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等信息化相关系统的采纳,如刘细文等[ 14]对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王文涛[ 15]研究集群企业电子商务采纳影响因素时,加入“C”(集群),将模型扩展为TOCE。张秀娟[ 16]从技术、组织和环境三个因素切入,对企业网上纳税系统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及实地调研发现,针对组织信息化采纳只有10余篇研究成果。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信息技术采纳,而电子税务方面的用户采纳研究较少。尤其是移动税务方面,只有三篇文章围绕系统解决方案展开研究,鲜有用户采纳相关成果。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外信息技术用户采纳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个体采纳的影响因素进行,对于组织用户采纳考虑相对较少。根据目前的税务实践情况可知,移动税务的服务对象以企业为主,企业在移动信息时代选择移动税务服务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企业为研究主体,探究其对移动税务的采纳问题。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基于TAM和TOE,本文构建了移动税务企业采纳影响因素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移动税务企业采纳影响因素模型

3.1 技术层面因素

(1)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TAM中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被认为是影响技术采纳最重要的因素。Gefen等[ 17]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均会对电子商务使用态度产生显著影响。鲁耀斌等[ 1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均正向影响即时通信的使用意向。实践中,移动税务服务一方面可以使企业随时随地获得实时政务信息,及时办理涉税事务,提高企业和政府双方的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移动税务系统使用方式与传统政务系统类似,且移动网络的便捷性使移动税务系统更易于使用。故此处引用前人成果,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纳入技术层面影响因素。

(2)感知安全性: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移动税务的安全性涉及企业财务安全,只有保障系统安全,企业才会放心使用。如工商局注册编号、银行卡号等信息的保护对于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

因此,在技术层面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感知有用性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H2:感知易用性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H3:感知安全性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3.2 组织层面因素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主要指移动终端设备、平台系统、数据库及网络设施。通过相关文献分析,笔者发现有大量数据显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其对新技术采纳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性。企业拥有相关移动终端设备及上网条件,是顺利实施网上业务办理的必要条件,对移动税务的采纳起着重要作用。故本文认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纳入组织层面影响因素。

(2)管理层支持:在决策过程中,管理层必须做出是否采纳移动税务系统的决定。Ramamurthy等[ 19]认为在信息系统和创新理论研究中,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看法、认可和支持经常作为研究的主要变量之一。Caldeira等[ 20]通过研究发现,中小制造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及对IT采纳态度,都会影响企业对信息系统的最终采用与实施成败。在武汉、南京两地企业的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大部分企业的集权程度较高。因此,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结合调研经验,本文认为,管理层对待新技术应用的态度将影响企业最终是否采纳移动税务。

(3)人力资源投入:由现有研究成果可知,人力资源被很多学者作为影响采纳的因素。Thong[ 21]认为员工所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会影响其对信息技术的采纳意向。Kurnia等[ 22]提出必要的培训是组织采纳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移动税务的采纳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支持,这主要包括员工的教育背景、知识技能培训、专家咨询、政府组织的相关讲座等,即引用前人结论,将人力资源投入纳入组织层面影响因素。

因此,在组织层面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4: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H5:管理层支持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H6:人力资源投入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3.3 环境层面因素

(1)政府压力:政府作为移动税务的主要参与方之一,对移动税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移动税务是税务信息化的新型表现形式,是政府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线涉税行为的立法缺位,电子政务法律意识淡薄,这都会成为企业采纳移动税务的阻碍因素。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对于企业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采纳意向。

(2)市场竞争压力:Kwon等[ 23]认为企业在面临同行业的市场竞争时,通常会采用信息技术降低运营成本、扩大销售额,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组织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与信息技术被利用呈正相关。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还有其他发达国家同行的竞争。为了缩小与国内外同行间的数字鸿沟,在本领域立足,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前人研究结论及调研经验,将市场竞争压力纳入环境层面因素。

(3)第三方推动:移动税务中的第三方是指包括移动税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咨询公司等在内的成功促成企业采纳移动税务解决方案的外部实体。基于3G网络的建设和前期投入,上述推动者都会尽可能采用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采纳移动服务。叶卫国等[ 24]认为第三方推动是组织采纳移动商务的重要影响因素,并通过案例研究证明第三方推动将积极影响组织用户采纳意向。笔者认同他们的观点,将第三方推动加入模型。

因此,在环境层面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7:政府压力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H8:市场竞争压力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H9:第三方推动将积极影响企业的采纳意向。

4 研究设计和实证结果
4.1 问卷设计和调查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文献中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量表问项开发问卷[ 22, 25, 26],并结合移动税务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修改。在咨询电子政务和税务部门专家、对部分企业进行小规模测试与访谈基础上,调整初始问卷测量指标,形成最终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分为企业特征和测量主体两部分,其中测量主体涉及9个自变量及1个因变量,包含32个问项,采用Likert 5级量表进行度量。正式调查于2011年3月21日-8月1日进行,共发放纸质问卷26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样本有效率为71.5%。

4.2 样本特征

研究中的有效样本企业特征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特征统计

在187家样本企业中,41家企业未曾听说过移动税务,占21.9%;146家对移动税务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占到了78.1%。其中,最主要的移动政务服务使用经历是来自税务机关发送的涉税信息和通知公告等。

4.3 数据处理结果

(1)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研究利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Cronbach’s α系数,以0.7为临界值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

可以看出,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值均大于0.700,且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值是0.761,因此总体上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信度较高。

由于本研究的量表的设计参照了前人的成果,所以具有一定程度的内容效度。这里的检测重点是构建效度。通过软件中KMO适当性参数检验和Bartlett’s球体检验判断是否可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构建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KMO 和 Bartlett’s 检验

可以看出,样本中KMO统计量为0.593;Bartlett的Approx.Chi-Square为979.561,自由度(df)为245,Bartlett达到显著性水平,所以本研究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量表整体有效。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问卷量表中的10个变量32个题目进行了因子分析,各变量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如表5所示:

表5 主成分因子提取载荷值

可以看出,每个测试题项的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6,说明收集的问卷数据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相关分析为了研究模型中企业采纳意向与其他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笔者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可以看出,除感知安全性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两个因素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公众采纳意向显著相关,其他影响因素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公众采纳意向显著相关。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上述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各个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1指本文研究模型,具体测量结果如表7表8所示:

表7 模型统计量概述
表8 各变量相关系数检验

表7可见,DW值为1.963,接近于2,所以本研究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从整体回归效果看,回归方程判定系数R2为0.709,即能解释总变异的70.9%。在表8中可发现各变量的容许度值和VIF值在合理范围内,除感知安全性、管理层支持和政府因素外,各变量t显著性概率介于0.003-0.042之间,都应纳入回归方程。

采用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具体方程为:

移动税务企业采纳意向=0.171x感知有用性+0.264x感知易用性+0.143x信息技术基础设施+0.206x人力资源投入+0.239x政府压力+0.216x市场竞争压力+0.350x第三方推动构建上述企业移动税务采纳线性方程分解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移动税务企业采纳的分解模型

4.4 结果及讨论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H3和H5没有通过检验;H1、H2、H4、H6、H7、H8、H9均通过了检验。

(1)技术层面因素

感知易用性(β=0.264**)对采纳意向的影响最大,感知有用性(β=0.171*)的影响次之,而感知安全性(β=-0.081)影响不显著。这说明:

①对于移动税务的使用,企业首要考虑的是其操作的简易程度。

②企业对移动税务在日常工作中所能带来的便利和好处也非常敏感。

③对于感知安全性因素假设不成立的可能原因有:移动税务为政府组织的项目,在长期的税务往来中,大部分企业对政府较为信任,依赖性大;当前企业通过移动税务系统进行信息交流与业务办理时,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应用,即使数据丢失,也不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企业对移动税务安全性感受不深。

(2)组织层面因素

人力资源投入(β=0.206**)对采纳意向的影响最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β=0.143*)影响次之,而管理层支持(β=0.063)影响不显著。这说明:

①目前信息化研究发展和应用的速度非常快,企业呈现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企业相关人员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对于企业能否使用移动税务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②不具备信息技术条件会从根本上阻止企业对移动税务的采纳。为了达到移动税务的设备门槛而购买移动终端、增值服务等会使企业采纳成本过高,阻碍移动税务在信息基础设施较薄弱的企业中普及。

③对于管理层支持因素假设不成立的原因,从实地访谈的情况分析,可能是由于部分问卷的填写由非管理层人员完成,存在一定误差。此外,政府的指导意见相当重要,企业对移动税务采纳的自由度不高。

(3)环境层面因素

政府压力(β=0.239***)对采纳意向影响最大,市场竞争压力(β=0.216**)影响次之,而第三方推动(β=0.350*)的影响力排在最后。这说明:

①在移动税务环境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甚为紧密。在企业寻求信息技术革命时,政府的政策优惠、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能为企业提供友好的对接方式,这些都会提高企业采纳意向。

②调研中笔者发现移动税务的采纳与其他技术的应用存在一定差别,它无法带来直接利润,且成本优势不明显。但是移动税务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和接入渠道,企业从中获取的竞争优势不可忽视。

③根据目前各地实施的移动税务项目来看,移动运营商仅顺应政府的推行方案开发和运营,提供项目的技术支持,而非主导性因素。这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

5 结 语

本文以TAM和TOE为研究基础,提出了移动税务企业采纳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影响移动税务企业采纳的影响因素按贡献度依次分别为政府压力、感知易用性、市场竞争压力、人力资源投入、第三方推动、感知有用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据此,笔者给出如下提高企业移动税务采纳水平的建议:

(1)在环境层面,政府应适时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移动政务发展战略,出台相关的法规和鼓励政策,如通过移动税务申请可以优先办理、减免部分费用等,来获取企业广泛采纳;我国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不仅要使企业认识到竞争态势,还要像企业介绍通过采用移动税务提高应变能力、提升竞争力的成功案例,使企业对移动税务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三方机构可以提供各类的优惠业务,积极扩大客户群体,实现多方共赢。

(2)在技术层面,有关部门在优化完善系统平台时应更多地考虑企业化设计,从企业的角度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线实时答疑等。我国企业对移动税务的特点、功能了解不够全面,有关部门有必要对移动税务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通过多种渠道对移动税务进行宣传,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有用性感知。

(3)在组织层面,企业只有在具备良好的硬件、人员、财务资源等条件下,才会愿意采纳移动税务。因此,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应积极采用新技术,而对信息化条件较差的企业可以给予补助。企业还应加大对移动税务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展相关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接受专家的咨询,并培养相关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012-01-16]. http://www.cnnic.cn.(CNNIC.The29thChinaInternetNetworkDevelopmentStateStatisticReport[R/OL]. [2012-01-16]. http://www.cnnic.cn [本文引用:1]
[2] 王芳, 王俊平. 移动政务服务模式及其SWOT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3): 125-126.
(Wang Fang, Wang Junping. Service Patterns of M-government and Its SWOT Analysis[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1, 55(3): 125-126. ) [本文引用:1] [CJCR: 1.193]
[3] 刘淑华, 詹华, 袁千里, . 移动政务与中国城市治理[J]. 电子政务, 2011(6): 6-7.
(Liu Shuhua, Zhan Hua, Yuan Qianli, et al. Mobile E-Government and City Governance in China[J]. E-Government, 2011(6): 6-7. ) [本文引用:1] [CJCR: 0.2608]
[4] 陈苏.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Chen Su. A Study of Push Service Based on City’s Mobile E-Taxation[D]. Wuh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 [本文引用:1]
[5] 代蕾, 徐博艺. 移动电子政务的公众持续使用行为研究[J]. 情报杂志, 2011, 30(1): 186-189.
(Dai Lei, Xu Boyi. A Study on Users’ Continuance Usage Model of the Mobile E-Government[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1, 30(1): 186-189. ) [本文引用:1] [CJCR: 0.951]
[6] Davis F D.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C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1989, 13(3): 318-340. [本文引用:1]
[7] Lu J, Liu C, Yu C, et al. Determinants of Accepting Wireless Mobile Data Services in China[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8, 45(1): 52-64. [本文引用:1]
[8] Wang Y S. 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Tax Filing Systems: An Empirical Study[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3, 20(4): 333-352. [本文引用:1]
[9] 何哲军, 朱茂然, 王洪伟. 企业电子商务采纳与应用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 45(2): 191-196.
(He Zhejun, Zhu Maoran, Wang Hongwei. Research on Key Factors Affecting Enterprises’ Adoption and Migration to Internet-based E-commerce[J].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09, 45(2): 191-196. ) [本文引用:1] [CJCR: 0.457]
[10] 赵丽娜, 任利成. 中小型制造企业采纳条码技术的影响因素研究——决策相关者视角[J]. 华东经济管理, 2010, 24(2): 124-127.
(Zhao Lina, Ren Licheng. Stud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Barcord-technique Acceptance Model at the Medium and Small-size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0, 24(2): 124-127. ) [本文引用:1] [CJCR: 0.5387]
[11] 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Chakrabarti A K.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 Lexington Books, Lexington, MA: D. C. Heath & Company, 1990: 152-175. [本文引用:1]
[12] CSC. The 14th Annual Survey of IS Management Issues[EB/OL]. [2010-10-22]. http://www.csc.com. [本文引用:1]
[13] Stand ish. The Stand ish Group Report Chaos[EB/OL]. [2010-07-01]. http://standishgroup.com. [本文引用:1]
[14] 刘细文, 金学慧. 基于TOE框架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采纳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6): 70-74.
(Liu Xiwen, Jin Xuehui. Research on Factors Affecting Enterprise CIS Adoption Based on TOE[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1, 55(6): 70-74. ) [本文引用:1] [CJCR: 1.193]
[15] 王文涛. 集群企业电子商务采纳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Wang Wentao. The Research on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ion of Enterprises in Clusters[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6. ) [本文引用:1]
[16] 张秀娟. 企业网上纳税系统采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08.
(Zhang Xiuju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nline Tax System Adoption in Enterprise [D].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2008. ) [本文引用:1] [CJCR: 0.5316]
[17] Gefen D, Straub 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 in IS Adoption: A Study of E-Commerce Adoption[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1(8): 1-28. [本文引用:1] [JCR: 1.048]
[18] 鲁耀斌, 徐红梅. 即时通讯服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管理学报, 2006, 3(5): 614-621.
(Lu Yaobin, Xu Hongmei.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User’s Behaviors of Instant Message Services[J].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6, 3(5): 614-621. ) [本文引用:1] [CJCR: 1.1165]
[19] Ramamurthy K, Premkumar G. Determinants and Out Comes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Diffus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1995, 42(4): 332-351. [本文引用:1] [JCR: 0.893]
[20] Caldeira M M, Ward J M. Using Resource-based Theory to Interpret the Successful Adoption and U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 in Manufactur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003, 12(2): 127-141. [本文引用:1] [JCR: 1.558]
[21] Thong J Y L. An Integrated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doption in Small Busines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9, 15(4): 187-214. [本文引用:1] [JCR: 1.262]
[22] Kurnia S, Johnston R B. The Need for a Processual View of Inter-organizational Systems Adoption[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9(4): 295-319. [本文引用:2] [JCR: 1.5]
[23] Kwon T H, Zmud R W. Unifying the Fragmented Model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OL]. [2011-08-12]. http://dl.acm.org/citation.cfm?id=54905.54915. [本文引用:1]
[24] 叶卫国, 林飞达, 韩水华. 组织采纳移动商务的影响因素分析[R/OL]. [2011-08-11].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UH200911011007.htm. (Ye Weiguo, Lin Feida, Han Shuihua.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Adoption of Mobile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R/OL]. [2011-08-11].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GUH200911011007.htm [本文引用:1]
[25] Grover V, Goslar M D. The Initiation,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 U. S.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3, 10(1): 141-164. [本文引用:1] [JCR: 1.262]
[26] Iacovou C L, Benbasat I, Dexter A S.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and Small Organizations: Adoption and Impact of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1995, 19(4): 465-48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