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余伟萍, 杨于峰
四川大学商学院 成都 610064
摘要
通过分析微博上的品牌丑闻溢出现象, 剖析其信息传播过程和微博上的各种功能, 借鉴I-space模型在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方面的应用, 针对品牌丑闻在微博上的溢出提出监测指标体系, 由发布者指标、信息指标、受众指标及传播指标构成,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并确定如何比较涉事品牌丑闻事件对不同竞争品牌的溢出程度, 帮助企业识别同行业竞争品牌的负面曝光事件及其溢出状况, 科学预测风险。
关键词: 品牌丑闻; 溢出; 监测; 指标体系
Brand Scandal Spillover Monitor Index System Research Based on Micro-blog
Yu Weiping, Yang Yufeng
Business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the micro-blog on a variety of functions based on brand scandal spillover phenomenon in micro-blog. Using I-space model, it builds the brand scandal in the spillover micro-blog spread the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publisher index, information index, audience index, diffusion index, and uses the AHP method and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how to compare brand scandal on different competitive brand of spillover, that helps enterprises’ manager identify the brand scandal spillover phenomenon and predict the risk in a scientific way.
Keyword: Brand scandal; Spillover;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引 言

一个品牌的丑闻事件使其他与之具有一定关系, 但本身并没有发生丑闻的品牌受到影响的现象, 被称作品牌丑闻的溢出效应[ 1]。正因为品牌丑闻会对同类品牌和竞争品牌产生溢出效应, 对同行业中其他企业应对丑闻的策略进行及时观测和收集分析, 并对重要信息及时迅速做出反应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必须[ 2]。微博的出现, 既加速了品牌丑闻的传播, 也是检测品牌丑闻效应的重要阵地之一。

微博上的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病毒性, 当品牌丑闻事件爆出后, 同行业的企业必须对其密切关注, 特别是微博上对该事件的评论, 积极采取行动, 防范涉事品牌对自身的负面溢出, 防止信息快速扩散和广泛传播。2012年11月, 酒鬼酒被媒体曝出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 该事件当即成为微博的热点话题, 引发微博用户广泛讨论并传播, 丑闻爆发当天, 在新浪微博平台以“塑化剂”作为关键词搜索出微博123 284条, 一周内累计数量多达1 651 643条, 使得白酒行业整体形象受挫, 民众声讨、批评此起彼伏, 一时间, 丑闻事件演变为白酒行业危机。其中, 表达的负面情绪、消极观点和质疑最多。可见, “塑化剂”丑闻事件在微博上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整个白酒行业的企业对于该丑闻事件都应当密切关注, 并积极应对, 以防危及自身品牌形象及声誉, 从而影响企业业绩。

对丑闻事件溢出的应对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 企业需要实时监控丑闻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扩散情况, 判断涉事品牌丑闻事件在微博上是否对自身品牌存在溢出影响, 如果丑闻没有溢出, 竞争品牌采取策略就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同时, 企业还需要实时把控丑闻事件对自身品牌溢出的程度如何, 轻重缓急分类应对。如此, 企业才能科学合理地采取措施, 制定策略, 维护企业声誉。本文立足品牌丑闻事件在微博上的传播, 构建品牌丑闻在微博上溢出的监测指标体系, 介绍其理念和方法, 能够帮助企业判断竞争品牌丑闻对自身溢出效应及溢出程度, 实现快速、高效决策, 以应对竞争品牌丑闻事件对自身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 消除品牌信任危机。

2 研究背景

品牌丑闻对涉事品牌存在负面影响。相关研究表明, 品牌丑闻引起消费者负面态度[ 3]、负面联想并降低购买意愿[ 4]。品牌丑闻对品牌资产产生负面影响[ 5], 破坏企业声誉并损害企业形象[ 6], 降低公司广告效应[ 7]。曾旺明等[ 8]基于感知风险理论, 从感知损失程度视角, 研究证明产品伤害丑闻影响消费者品牌情感与品牌信任, 进而改变品牌忠诚度。

已有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 关注对品牌组合 (Brand Portfolio) 中其他品牌的溢出作用, 即内部溢出效应; 关注对企业外部主体的影响, 即外部溢出效应。

2.1 品牌丑闻内部溢出效应研究

品牌丑闻会增加消费者对市场上所有该类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 9], 打破市场结构稳定性[ 10]。如品牌丑闻对竞争品牌的溢出效应受到事件群发性以及焦点品牌性质的影响。事件群发性越高, 焦点品牌越强势, 品牌丑闻事件对竞争品牌的负面溢出效应越大[ 11]。Ma等[ 10]通过对中国市场雀巢奶粉危机事件的案例研究, 发现负面事件曝光后消费者对焦点品牌雀巢, 以及竞争品牌伊利、蒙牛、光明的购买频率都明显下降, 但是从市场渗透率 (Penetration) 来看, 除了雀巢的市场渗透率有所降低外, 伊利、蒙牛、光明三个竞争品牌的市场渗透率均较负面事件之前有显著增加, 体现出正面溢出效应。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品牌之间关系、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品牌与品类关系三个方面, 关注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Ahluwalia等[ 1]指出, 当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忠诚时, 丑闻信息的溢出效应将会减小, 但正面信息很容易溢出到其他的相关属性上。Lei等[ 12]研究发现品牌组合中的负面溢出效应同时受到品牌联想强度和联想方向的影响。张宁等[ 13]验证了延伸品牌的负面信息对母品牌的负面溢出效应。段桂敏等[ 14]探究了过失型、蓄意型副品牌伤害危机对品牌组合购买意愿的影响。并以实施主副品牌组合战略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产品伤害事件在品牌组合中的溢出效应[ 15]

2.2 品牌丑闻外部溢出效应研究

(1) 对品牌联盟中其他品牌的溢出效应.

Votolato等[ 16]研究发现, 相对于道德缺失型负面事件, 联盟企业的能力型负面信息会引起消费者更不积极的态度; 何浏等[ 17]发现, 过失代言情境下, 品牌丑闻对品牌形象和代言明星产生负面影响, 且能力型丑闻的负面溢出效应比道德型丑闻更强。

(2) 对品类/行业和竞争品牌的溢出效应.

丑闻事件增加了丑闻品牌的可接近性和关联性[ 5], 当丑闻品牌在品类/行业中具有典型性或者事件属性是品类/行业或行业共有属性时, 由于丑闻品牌与品类/行业之间的联想网络传递作用, 品牌丑闻会溢出, 从而影响消费者品类/行业信念[ 18], 消费者品类态度将降低, 感知品类风险将增加[ 19]

Dahlén等[ 19]认为品类/行业中与丑闻品牌相似的品牌将会受到负面影响, 与丑闻品牌不相似的品牌将会受到正面影响。Roehm等[ 18]指出, 启动消费者对丑闻品牌与竞争品牌的相似性联想会使品牌丑闻产生溢出效应。王海忠等[ 20]证明消费者选择相似性假设会使负面溢出效应发生。丑闻事件群发性越高, 焦点品牌越强势, 品牌丑闻对竞争品牌的负面溢出效应越大[ 11]。庄爱玲等[ 21]界定了产品性能型、公司道德型和道德引致产品性能型三类品牌负面曝光事件, 研究显示认知需求和事件类型对于溢出效应具有交互效应。

以上研究均未涉及新媒体时代微博环境下丑闻溢出效应。因此, 笔者将视野放在新媒体网络上, 基于微博舆情传播对品牌丑闻的溢出效应展开研究。从现实层面上看, 微博上存在的品牌丑闻溢出现象比较显著, 并且微博传播迅速、用户参与广泛, 但是现有的研究对微博上品牌丑闻溢出的监测指标体系还没有给予关注和分析。

目前, 虽然没有关于微博上品牌丑闻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但网络上的舆情传播、监测等方面已有成熟的理论, 可以作为参考和借鉴。谈国新等[ 22]利用I-space (信息空间) 模型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和产生根源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了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王青等[ 23]通过E-R模型系统分析主题舆情的属性特征, 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指标体系。高承实等[ 24]在研究微博信息传播机制的基础上, 结合信息空间模型构建了微博舆情的三维空间, 运用层次分析法, 建立了微博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由于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相似性, 本文基于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针对微博环境下品牌丑闻溢出的现象构建监测指标体系, 丰富品牌丑闻相关理论研究, 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捕捉到微博中同行业竞争品牌的丑闻传播信息, 并能评价、监测丑闻事件对自身品牌的溢出影响程度, 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做出正确公关策略, 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3 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3.1 微博信息传播特征及功能

微博的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 (One To One) , 也不是网络媒体的网络传播 (One To N) , 而是一种裂变传播 (One To N To N) ,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 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 25]。其最重要的传播特征是平民化、交互性和碎片化, 具体如下:

(1) 传播主体的平民化、个性化。微博为个人提供功能强大的个人独立平台, 使个人参与到社会传播当中。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微博成为平民大众张扬个性、突出自我的理想之地。

(2) 传播方式的交互化、立体化。在微博上可以发布分享信息, 表达个人感受, 由于公开的访问制度, 其他微博用户也能够迅速、即时地进行评论和转发。微博的这种交互功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同时, 在微博上可以提供链接, 实现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立体化传播。

(3)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由于发表微博字数的限制, 微博的内容和信息量也受到限定, 因而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微博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 它打破权威, 鼓励创新, 张扬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众传媒的传播空隙, 彰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的传播个性。

以新浪微博为例, 微博的主要功能有:

(1) 发布功能: 用户可以像博客、聊天工具一样发布内容。

(2) 转发功能: 用户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内容一键转发到自己的微博 (转发功能是对Twitter RT功能的改良, 保留原帖, 避免在传播过程中被篡改) , 转发时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论。

(3) 关注功能: 用户可以对自己喜欢的用户进行关注, 成为这个用户的关注者 (即“粉丝”) 。

(4) 评论功能: 用户可以对任何一条微博进行评论 (这是基于中国用户习惯而设置的特殊功能, 之后Yahoo Meme 和Google Buzz也都有了评论功能) 。

微博作为网络口碑传播的平台, 在现代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用户将微博作为直接联系的沟通工具, 利用转发、评论等功能可以将某一事件爆炸性地扩大和发布, 呈现即时性和病毒性, 一旦丑闻事件爆出后, 微博的传播特性使得微博用户对事件的评论迅速扩散, 特别是丑闻的溢出效应更能通过微博平台的传播而放大, 这正是笔者关注品牌丑闻事件在微博上溢出的最主要原因。

3.2 I-space信息空间

博伊索特[ 26]在研究知识资产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I-space (信息空间) 模型, 由可编码、可抽象和可扩散三个维度构成。之前, I-space空间用于研究网络舆情方面, 在其三维空间构成中, 编码维空间用来衡量信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计算机识别; 抽象维空间是对源事件的概括与描述, 是一个信息化过程, 衡量网民的理解程度; 扩散维空间用于衡量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积, 即被公众接触、了解和接受的程度[ 22]。微博环境下的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 由于只限于微博中, 且信息的内容都是关于品牌丑闻事件的涉事品牌及竞争品牌, 其三维空间可以更加简化, 信息空间里的抽象维、编码维及扩散维分别对应信息内容和主体、丑闻溢出传播受众和传播转发, 如图1 所示:

图1 品牌丑闻I-space空间模型

.
3.3 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I-space模型, 并借鉴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和微博舆情监测指标体系, 将I-space模型进行改进, 丑闻事件及其溢出在微博上的传播是由发布者对微博受众产生影响, 进而不断地传播。根据I-space三维空间, 本文给出四大监测评价二级指标, 分别是发布者指标、信息指标、受众指标和传播指标, 建立微博上的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表1 微博上的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
.

对该监测指标体系说明如下:

(1) 发布者指标.

发布者指标是指发布微博的用户相关信息指标, 主要包括发布者微博等级、发布者号召力、粉丝数量、人气排名、原创博文数量、转发博文数量、关注的微博用户人数和博文内容的语义信息判定。微博等级用以评价发布者在微博上的累积在线时间, 评价发布者对微博的使用情况, 排除“僵尸用户”可能。发布者号召力主要是观察发布者是否加V认证, 是否是名人明星学者等, 通常加有V认证或是名人明星学者, 发布的信息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传播效果。原创博文数量、转发博文数量及关注的微博用户人数这三个方面用来评价发布者在微博上的活跃度, 数量信息均可以从该微博用户页面上直接观察到。通过博文内容的语义信息判定, 确定话题发布者对丑闻事件的涉事品牌及溢出品牌的情感倾向及价值判断,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受众的情感倾向。

(2) 信息指标.

信息指标包括有品牌负面曝光事件类型、丑闻涉及行业、丑闻事件波及范围、参与话题的微博用户数量、热点话题排名和博文内容的语义信息判定。其中后两项可以从微博页面直接观察到, 从而判定品牌丑闻事件相关话题在微博上的关注度。博文内容的语义信息判定, 主要是由语气词汇分析博文所含对涉事品牌、行业及竞争品牌的评价, 从而判定其危害程度。

(3) 受众指标.

受众指标包括丑闻溢出信息的博文的评论总数、负面评论总数、中性评论总数及正面评论总数等。受众的共鸣度表现为受众评论内容中的情感倾向与博文原有的情感倾向一致性程度, 通过语义信息判定得到。受众的参与频度指该博文被评论、转发的总次数。受众的网络分布是指通过查询微博用户的归属地, 并利用该属地的微博用户除以微博总数, 可以得到最集中的地理范围与密集程度。

(4) 传播指标.

传播指标包括博文发表时段在线用户人数、博文被转发数、博文点击率及博文点击频率等。通常, 在不同时段, 微博在线用户数量也呈现不同的变化, 发表微博的时段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发布信息的传播。博文的点击率是微博用户浏览该博文的流量占总流量的比例。若当前时间浏览该博文的流量为r, 总流量为R, 则博文点击率w=r/R。


博文点击频率可以反映博文点击率变化的快慢, 是单位时间内博文点击率改变的大小。若在时刻t1浏览博文的流量是r1, 总流量为R1,在时刻t2浏览博文的流量是r2, 总流量为R2, 则博文点击频率为


而全国的热点排名和区域的热点排名可以直接在微博上得到。

4 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的应用实例

利用Delphi法对表1的指标体系进行专家评分, 综合得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Matlab软件可以得到各下级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从而得出层次总排序, 并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用向量P表示。

P=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

= (0.0282, 0.0584, 0.0409, 0.0609, 0.0277, 0.0275, 0.0124, 0.0233, 0.0821, 0.0295, 0.0142, 0.0470, 0.0057, 0.0304, 0.0574, 0.0509, 0.0561, 0.0312, 0.0113, 0.0322, 0.0745, 0.0734, 0.0465, 0.0101, 0.0310, 0.0251, 0.0121) .

本文以某品牌丑闻事件爆出后对同行业4个竞争品牌甲、乙、丙、丁在微博上的溢出效应为例。丑闻事件爆出后, 微博用户不仅对涉事的某品牌进行评论, 而且对同行业4个竞争品牌甲、乙、丙、丁也会有所联想和评论。

数据由市场营销方向的一名博士生与两名硕士生组成的专题小组收集完成, 在新浪微博中运用搜索功能, 搜索丑闻事件及4个竞争品牌的关键字, 收集时间为丑闻事件爆出后6个月, 此时带有品牌丑闻关键字的微博数量增加已趋于平缓。按照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分别进行客观数据统计或主观打分, 带有定性主观打分的指标项, 以百分为满分按程度不同评分, 收集小组三位成员的平均分数作为最后数据。小组对各项指标评定的数据经过数据标准化预处理后, 组成数值集如表2所示:标准化公式如下

其中, Vij为评价对象j第i个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Uij为评价对象j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 n为被评价的对象数。

表2 4个竞争品牌的各项指标具体数值 (Vij)
将甲、乙、丙、丁对应的数值写成矩阵, 用V表示, 其中Vi1表示甲的数值, Vi2表示乙的数值, Vi3 表示丙的数值, Vi4表示丁的数值。

将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和该矩阵相乘, 得到:

F=P·V= (0.462 551, 0.460 431, 0.589 974, 0.477 04) .

可以看出, 某品牌的丑闻事件爆出后, 微博上对于同行业甲、乙、丙、丁4个竞争品牌的溢出程度关系为: 丙> 丁> 甲> 乙, 即某品牌丑闻对丙品牌的溢出程度最大, 而对乙品牌的溢出程度最小。

5 结果与讨论

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丙和爆出丑闻事件的品牌在行业排名中都处于前列, 消费者对两者的比较由来已久。因此丑闻爆出后, 微博溢出效应最明显的即为丙。

(2) 甲和乙的产品市场还没有像其他品牌一样拓展到全国, 主要销售地在沿海城市, 消费者集中, 因此在丑闻爆出后, 微博溢出效应最不明显。

(3) 由于丑闻涉及的主要是食品安全方面, 丁品牌在丑闻事件后, 马上推出应对措施, 公开自己的企业厂区及生产流程, 以极力减小丑闻溢出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丁终究是行业里举足轻重的企业, 因此, 微博溢出效应程度在丙和甲之间。

目前, 在品牌丑闻溢出的研究中, 还没有基于微博环境下的定量监测研究, 本文在分析微博传播特征及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微博的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满足系统性、科学性、可靠性及可操作性原则, 并且利用层次分析法, 判定丑闻涉事品牌在微博环境中对多个竞争品牌的溢出程度。

6 结 语

在品牌丑闻频发, 微博成为主要网络舆论媒体的背景下, 企业应当利用微博上的海量信息资源对可能蕴含着的带有品牌丑闻、危机的敏感性、苗头性的微博博文信息进行挖掘、分析、监测和预警, 防止同行业的其他品牌的丑闻事件对自己品牌的溢出负面影响。

本文提出的基于微博的品牌丑闻溢出监测指标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利用微博上的客观数据, 判断竞争品牌的丑闻事件是否对自身品牌存在溢出效应, 并评价对自身品牌溢出效应的程度, 以科学合理地制定应对策略, 维护企业形象和品牌资产, 使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实时把握消费者舆论倾向, 尽量减少丑闻负面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正确的企业管理、战略制定及营销策略等提供科学的参考。特别是当同行业竞争企业发生突发的丑闻事件时, 在最及时的黄金时间里, 企业的管理者应当采取适当、合理及正确的危机公关策略, 引导、参与微博上关于负面事件的评论, 应对同行业品牌丑闻负面溢出, 在企业维护品牌形象方面,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不足, 在未来的研究中, 将尝试提出将品牌丑闻溢出程度的时序变化结合应对策略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Ahluwalia R, Unnava H R, Burnkrant R 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mmitment on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 38 (4) : 458-470. [本文引用:2]
[2] 彭亮, 卢冰心. 产品伤害危机对竞争品牌的溢出效应研究[J]. 商业文化, 2009 (9) : 132. (Peng Liang, Lu Bingxin. Spillover Effect Study of Product Harm Crisis on Competing Brand s[J]. Business Culture, 2009 (9) : 132. ) [本文引用:1] [JCR: 1.538]
[3] Folkes V S, Kotsos B. Buyers’ and Sellers’ Explanations for Product Failure: Who Done It?[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6, 50 (2) : 74-80. [本文引用:1]
[4] Ahluwalia R, Burnkrant R E, Unnava H R. Consumer Response to Negative Publicit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mmitment[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0, 37 (2) : 203-214. [本文引用:1]
[5] Dawar N, Pillutla M M. Impact of Product-harm Crisis on Brand Equity: The Moderating Role of Consumer Expectation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0, 37 (2) : 215-226. [本文引用:2]
[6] Dean D H. Consumer Reaction to Negative Publicity: Effect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for a Crisis Ev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2004, 41 (2) : 192-211. [本文引用:1]
[7] Stammerjohan C, Wood C M, Chang Y, et al.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ity, Advertising, and Previous Brand Attitudes and Knowledge[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005, 34 (4) : 55-67. [本文引用:1]
[8] 曾旺明, 李蔚. 产品伤害事件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影响机制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08, 22 (7) : 63-66. (Zeng Wangming, Li Wei.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Product Harm on Consumers’ Brand Loyalty[J].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2008, 22 (7) : 63-66. ) [本文引用:1] [CJCR: 0.597]
[9] Zhao Y, Zhao Y, Helsen K. Consumer Learning in a Turbulent Market Environment: Modeling Consumer Choice Dynamics After a Product-harm Cri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11, 48 (2) : 255-267. [本文引用:1]
[10] Ma B, Zhang L, Li F, et al. The Effects of Product-harm Crisis on Brand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2010, 52 (4) : 443-458. [本文引用:2]
[11] 程娉婷. 产品伤害危机对竞争品牌溢出效应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Cheng Pingting. Spillover Effect Study of Product Harm Crisis on Competing Brand s[D].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1. ) [本文引用:2]
[12] Lei J, Dawar N, Lemmink J. Negative Spillover in Brand Portfolios: 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Asymmetric Effects[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8, 72 (3) : 111-123. [本文引用:1]
[13] 张宁, 黄静, 周志民, 等. 延伸产品的负面信息对品牌的溢出效应: 思维模式的调节作用[C]. 见: 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 2011 (Zhang Ning, Huang Jing, Zhou Zhimin, et al.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from Extended Products on Parent Brand s: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inking Styles[C]. In: Proceedings of JMS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Marketing. 2011. ) [本文引用:1]
[14] 段桂敏, 余伟萍. 过失型、蓄意型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组合购买意愿影响研究: 消费者负面情感的中介作用[J]. 管理现代化, 2012 (2) : 29-31. (Duan Guimin, Yu Weiping. Negligence and Deliberate Product Harm Crisis on Brand Portfolio Purchase Intention Impact Study: Consumers Intermediary Role of Negative Emotions[J].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2012 (2) : 29-31. ) [本文引用:1]
[15] 段桂敏, 余伟萍. 副品牌伤害危机对主品牌评价影响研究: 消费者负面情感的中介作用[J]. 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 (4) : 115-119. (Duan Guimin, Yu Weiping. Spillover of Product Crisis from Subsidiary Brand to Main Brand Evaluation: The Mediation Role of Consumer Negative Emotion [J].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2, 26 (4) : 115-119. ) [本文引用:1] [CJCR: 0.5387]
[16] Votolato N L, Unnava H R. Spillover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on Brand Alliances[J].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6, 16 (2) : 196-202. [本文引用:1]
[17] 何浏, 王海忠. 基于感知的品牌丑闻对明星代言人评价的影响[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3) : 72-79. (He Liu, Wang Haizhong. The Perceived Evaluation Effects of Brand Scand als on the Star Spokesperson[J]. 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10 (3) : 72-79. ) [本文引用:1] [CJCR: 1.011]
[18] Roehm M L, Tybout A M. When will a Brand Scand al Spill Over, and How Should Competitors Respond?[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6, 43 (3) : 366373. [本文引用:2]
[19] Dahlén M, Lange F. A Disaster is Contagious: How a Brand in Crisis Affects Other Brand s[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006, 46 (4) : 388-397. [本文引用:2]
[20] 王海忠, 田阳, 胡俊华. 品牌联合中的负面溢出效应: 基于选择通达机制视角[C]. 见: 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暨博士生论坛. 2009. (Wang Haizhong, Tian Yang, Hu Junhua. The Negative Spillover Effect in Brand Alliance: Based on the Selective Accessibility Mechanism[C]. In: Proceedings of JMS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Marketing. 2009. ) [本文引用:1]
[21] 庄爱玲, 余伟萍. 道德关联品牌负面曝光事件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事件类型与认知需求的交互作用[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1 (10) : 60-67. (Zhuang Ailing, Yu Weiping.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Immorality Brand Publicity: The Interaction of Event Type and Need for Cognition[J]. Business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 2011 (10) : 60-67. ) [本文引用:1] [CJCR: 1.011]
[22] 谈国新, 方一.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9 (3) : 66-70. (Tan Guoxin, Fang Yi.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of Public Emergencies[J].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2010, 49 (3) : 66-70. ) [本文引用:2] [CJCR: 0.996]
[23] 王青, 成颖, 巢乃鹏. 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 (8) : 54-57. (Wang Qing, Cheng Ying, Chao Naipe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dex System fo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1, 55 (8) : 54-57. ) [本文引用:1] [CJCR: 1.193]
[24] 高承实, 荣星, 陈越. 微博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 情报杂志, 2011, 30 (9) : 66-70. (Gao Chengshi, Rong Xing, Chen Yue. 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Index-system in Micro-blogging[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1, 30 (9) : 66-70. ) [本文引用:2] [CJCR: 0.951]
[25] 刘丽芳. 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0. (Liu Lifang.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0. ) [本文引用:1]
[26] 马克斯·H·博伊索特. 知识资产: 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 张群群, 陈北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0-70. (Boisot M H. Knowledge Assets: Sec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Information Economy[M]. Translated by Zhang Qunqun, Chen Bei.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5: 50-70. ) [本文引用:1]
[27] 郭亚军.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15-18. (Guo Yajun.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15-18. )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