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用性研究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门户改版
吴越, 周义刚, 崔海媛, 聂华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1
通讯作者:周义刚:E-mail:zhouyg@lib.pku.edu.cn

作者贡献声明:

吴越:设计研究命题, 实施启发式评估, 获取、提供与分析同行和用户调研数据, 撰写论文;

周义刚:组织并协调门户建设, 收集整理系统需求, 设计系统, 系统实施和部署;

崔海媛:提出研究命题和用户调研方案, 论文内容修订;

聂华:论文最终版本修订。

摘要

【目的】为实现北京大学图书馆门户可用性的最大化, 进行一系列深入的可用性研究以指导新门户的界面设计。【应用背景】随着学术研究对数字图书馆的依赖性日益增高, 图书馆门户已不仅是其对外的形象窗口, 更应是能协助读者快速获取所需资源且具有良好可用性的信息获取工具。友好易用的界面直接影响着门户的可用性。【方法】采用Jacob Nielsen的10个启发式评估原则对旧版门户进行启发式评估, 并对92个同行单位进行同行调研和分析, 总结出旧版门户的不足和同行在主页设计时的最佳实践。【结果】结合对同行网站调研分析得到的最佳实践, 针对旧门户的启发式评估结果, 介绍新门户的设计情况。【结论】新门户试运行后,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内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读者对于本次门户改版是比较满意的。

关键词: 可用性; 启发式评估; 交互设计; 用户研究; 门户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0.76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Website Redesign Based on Usability Study
Wu Yue, Zhou Yigang, Cui Haiyuan, Nie Hua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PKULib) conductes a series of usability study to provide valuable usability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for its new home page design. [Context] With researchers’ growing depend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 a library website is no longer an image or a window of a library, but a tool with excellent-usability which provides quick access to the resources required. User friendly interfac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website usability.[Method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heuristic evaluation of the old version website of PKULib and the library websites peer-study.[Result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heuristic evaluation and the websites peer-stud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KULib website redesign.[Conclusions] As a result, the paper gets the common practices in library website design, which would provide valuable interface 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usability improvement of the library website design.

Keyword: Usability; Heuristic evaluation; Interaction design; User study; Web design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建立一个高质量的门户, 视觉效果虽重要, 但这只是设计的一方面, 门户的可用性才是真正关键的元素。国际标准化组织在ISO9241 Part11标准(1997)中指出, 可用性是“ 在特定的环境中特定读者使用某种产品能够获得特定目标的有效性、高效性和满意度” [1]。门户可用性专家Jacob Nielsen曾提到, 人们访问门户并不是为了体验, 而是为了信息。这一点对于访问图书馆门户的读者尤为正确[2]。图书馆门户的作用除了对外宣传形象, 更重要的是帮助读者快捷高效地获取可靠的信息。

北京大学图书馆旧门户于2006年初发布使用, 老旧的界面设计在当前Web应用的新形势下, 已不能符合不断发展的Web设计新标准, 更不能适应读者的需求。信息拥挤的主页, 混乱的信息架构, 生僻的名称术语, 落后的技术平台等问题都在影响着门户的可用性和读者的使用体验, 改版迫在眉睫。因此, 2012年新门户设计启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图书馆将可用性研究引进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较早。在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3]、北伊利诺伊大学[4]、新泽西州立大学[5]、密西西比大学[6]、科罗拉多州立大学[7]等图书馆早在2000年起就开始采用可用性研究方法对网站设计、主页用户体验和读者需求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图书馆多采用出声思考、焦点小组、启发式评估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在中国大陆, 2002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图书馆工作者发表了可用性研究相关的论文, 但多为综述性质, 仅有少数论文对可用性研究方法进行实践并指导日常工作中的系统开发。清华大学图书馆在2013年为提高用户在使用其手机图书馆网站过程中的体验, 对用户体验进行了调研, 并指导了最终设计[8]。广州图书馆新馆于2013年对所使用的自助服务设备进行基于焦点小组和观察法的可用性测试, 从功能分配、人机交互、反馈信息、性能4个方面分析设备在可用性方面的不足, 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建议[9]

在中国台湾地区, Wu [10]邀请10名来自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评估人员对台北公共图书馆和芝加哥公共图书馆进行启发式评估。江子隆[11]采用10个HE原则对淡江大学觉生纪念图书馆进行启发式评估, 期望藉由研究结果探究学术电子书平台应如何满足学术使用者的需求, 以提供更适合贴切的阅读界面。

1.3 研究目的

如何方便读者就涉及到如何在设计中最大化门户的可用性。为了提高新版门户的可用性, 指导新门户的界面设计, 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交互设计理论为指导, 进行了一系列可用性研究。

由于门户改版项目启动时正处暑假前夕, 考虑到实际情况、时间和成本等问题, 决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可用性研究:

(1) 对旧门户进行启发式评估, 总结改进空间;

(2) 调研同行门户并分析, 在设计中吸收同行最佳实践。

最终, 新版门户在2012年10月30日正式上线。上线后, 为了更好地获取读者的反馈和使用情况以辅助后续的调试, 本文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读者满意度调查, 并使用百度统计对门户相关访问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统计。

1.4 研究方法

(1) 启发式评估

启发式评估指由少量的评估专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分别自由地检查界面, 评判其是否符合公认的可用性原则(启发式)[12], 这是一种用于发现界面设计中可用性问题的方法, 简单、快速、成本低, 且评估专家不必为人机交互专家。

在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旧门户进行启发式评估时, 采用著名的10个启发式评估原则(Heuristic Evaluation, HE), 是Nielsen于1994年提出的启发式可用性原则2.0[13], 具体如表1所示:

表 1 Nielsen的10个启发式评估原则

(2) 同行分析[14]

在人机交互设计领域中, 当具体到产品交互界面、视觉表现方面的分析时, 会进行同类产品的分析, 并给出类比归纳的分析结果, 用以了解现有产品的相关信息, 从而借鉴于产品研发中。这种方法同样也是为了让设计更加符合启发式可用性原则2.0, 使得产品能够在推出特性的同时, 还能保持与同行产品的一致性和标准性, 使得读者对新产品更容易上手操作。

2 启发式评估

根据可用性原则2.0[13], 分别对北大图书馆旧门户的所有页面进行了启发式评估, 发现旧门户存在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旧门户主页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大学图书馆旧门户主页

(1) 旧门户中没有固定统一的导航。导航的缺失不仅不符合HE4, 也违背了HE3。读者在互联网中冲浪, 导航应是一盏引航灯, 永远处在同一个位置, 给用户一种固定的指引感觉, 为读者提供在门户页面间自由跳转的方法。在多数网站中, 都提供固定导航。

(2) 在旧门户的二级页面中, 没有提供任何“ 你在这里” 指示器, 这样的设计容易导致读者在门户中迷失方向, 不知道自己处于门户系统架构中的哪个位置或模块。进而也违反了HE3, 使得读者失去了在门户中的控制感和自由感, 不能进退自如。根据HE1系统状态可见性, 系统应持续提醒读者系统的当前状态。

(3) 旧门户中, 一些主要栏目名称的命名过于专业化, 例如学科导航、学科馆员。且对于图书馆自创的术语, 例如图书馆视界, 没有提供鼠标悬浮说明。根据HE2, 系统开发者应从读者的角度理解在系统里要完成的任务, 使用读者熟悉的概念、语言和现实生活中的习惯用语, 避免在界面中使用专业术语、生僻词汇。

(4) 在旧门户中, 多处出现二级页面左侧导航栏目名称与页面名称不一致的情况。另外, 对于读者来说导航就像路标, 而二级页面上方设置的快捷方式导航根据页面的情况会有相应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会导致读者产生不必要的疑惑。HE4利用的是读者在使用同类应用或者当前应用的其他部分时的先前习惯、经历和知识。其中一致性是指在同一个系统中, 必须保持术语的一致性, 一样的信息应以同样的方式出现, 不要打破读者的习惯。HE4中的标准性则是指在设计新的系统时, 应尽量采用行业中的最佳实践, 这样可以减少读者的记忆负担, 使系统更符合HE6, 让读者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只需根据界面的上下文识别而不是孤立回忆。旧门户没有统一的导航, 站内搜索设置在主页右下方, 门户标志不能返回首页等多处设计不利于读者利用既有的经验使用系统。为了更好地符合标准性, 本文在第3节介绍门户建设过程中进行的同行分析。

(5) 根据HE7, 系统应给熟悉的读者提供快捷操作路径。旧门户虽在主页中为读者提供了站内搜索功能, 但是并没有在二级页面中提供, 当读者进入二级页面则无法进行一键搜索以最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6) 旧门户中, 搜索框、借阅账户、站内检索等功能在主页中多次出现, 造成了一定的屏幕混乱。在读者进行门户浏览时会进行视觉搜索, 越多的信息量进入认知, 则会更大程度上干扰与当前任务相关的在人脑中长期记忆的信息检索, 不利于帮助读者快捷达到访问门户的目标。根据HE8, 系统应提供极简设计的界面, 减少功能冗余, 将读者的注意力指引到当前的任务上。

3 同行分析

为了提供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门户界面设计的参考意见, 通过对国内外图书馆同行的门户界面设计的主页页面元素、主导航设置、页面框架和视觉效果4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共调查了92个同行单位的门户, 其范围涵盖:大学图书馆(含北美地区、英国、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公共图书馆(美国及中国大陆), 国内外著名网上书店。但由于各个图书馆门户设计的可参考程度不同, 实际参考的数据量有所减少, 如表1所示:

表2 实际可用数据统计表

其中美国和中国图书馆门户的数量在整个调研数据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选择美国高校是因为在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中, 美国大学占75%(①数据来源于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与IDP教育集团联合发布的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在世界排名前100的学校中, 有75所学校来自美国。), 且美国高校普遍非常注重公众展示窗口建设,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由于美国高校对于交互设计/信息架构设计的研究早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大学内的门户深受这些研究理论的影响, 甚至常作为前沿理论的试验田, 在界面设计方面具有参考价值。选择中国高校图书馆门户的原因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主要面向的读者是中国人或中文使用者, 所以同行的中文门户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因为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内容和服务相似, 国内外图书馆相比关注点不一定相同, 所以国内大学同行门户也是十分值得参考的。

3.1 主页页面元素

对门户的主页页面元素的调研主要工作有:

(1) 记录各图书馆门户的主页页面元素名称;

(2) 累计各主页页面元素名称被使用到的次数;

(3) 统计各门户的主页页面元素设置的数量。

通过分析各图书馆门户主页页面元素设置的数量, 英文门户中57%的门户主页页面都设置了4个以上页面元素, 最常设置的数量是5。而在中文门户中, 100%的主页页面都设置了4个以上页面元素。最常设置的元素数量是10, 占33.3.%。

综合图2图3各主页页面元素名称被使用的次数, 可发现前10个最常使用名称存在一定的重复, 说明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图书馆都有相同的关注点, 都希望在主页页面中向读者展示一些重要的门户功能。综合针对此项的国内外调研数据, 这10个最常被设置的页面元素是:针对图书馆各项资源搜索的搜索栏; 新闻; 读者服务; 快捷链接; 关于; 帮助; 查找资料; 咨询台; 指南; 大事件/事件。

图2 英文图书馆门户“ 页面元素名称” 被使用到的次数累计图

图3 各中文图书馆门户“ 页面元素名称” 被使用到的次数累计图

3.2 主导航设置

对图书馆门户主导航元素的设置进行调研, 主要包括:

(1) 记录各图书馆门户的主导航的元素名称;

(2) 累计各主导航元素名称被使用到的次数;

(3) 统计各图书馆门户的主导航元素数量。

通过分析各图书馆门户主导航设置的数量, 英文门户中55%的图书馆门户都设置了4个以上的主导航元素。最常设置的元素数量是4和5。而在中文门户中, 55%的门户都设置了5个以上的主导航元素。最经常设置的元素数量是5和6, 各占18.18%。

综合图4图5各门户主导航元素名称被使用的次数, 可发现前12个最常使用的元素名称存在一定的重复, 表3说明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图书馆都有相同的关注点, 都希望在导航上介绍相似的重要模块信息。

图4 英文图书馆门户“ 主导航元素名称” 被使用的次数累计图

图5 中文图书馆门户“ 主导航元素名称” 被使用的次数累计图

表3 中英文图书馆门户Top12导航元素名称对比

其中, “ 关于” 、“ 读者服务/服务” 、“ 首页” 、“ 馆藏” 、“ 资源” 、“ 指南” 、“ 图书馆概况” 6个名称为英文和中文图书馆门户导航中均最常被使用到的, 也可以说是导航的必设项目。

3.3 页面框架

页面框架的调研主要针对导航的设置和主页页面的分栏数展开。

图6所示, 在调研的图书馆门户中, 有64%的门户设置了主导航(设置在网站页面上部的横向导航)。

图6 图书馆门户网站中各导航分布

图7所示, 在调研中, 大部分(47%)的门户主页都分两栏。两栏和三栏是较为常用的形式。

图7 图书馆门户中分栏数目分布

4 新门户设计

通过对旧门户进行启发式评估, 并吸取同行分析中获得的最佳实践经验,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201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110周年庆典之前发布了新门户, 如图8所示:

图8 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门户截图

在新门户的设计中, 针对启发式评估里发现的多处问题, 都进行了修改, 尽可能避免出现同样问题。为了保持一致性和标准性(HE4), 给读者提供控制权和自由感(HE3), 新门户设置统一的主导航; 在二级页面中, 设置了左侧导航和具有路标指示作用的“ 面包屑(①面包屑, 层级链接, 告诉用户从主页到当前位置的路径, 帮助用户回退到上一级或者主页。)” 层级链接, 并在左侧导航中实现了指示当前页面名称的视觉效果。这三种导航的增加可以更好地告诉读者当前在网站中的位置(HE1), 并指引读者如何使用该网站。

为了接近读者习惯或熟悉的表达(HE2), 新门户对所有的术语都进行了修正, 尽可能地使用贴近读者工作、生活中的用语, 对于个别术语采用鼠标悬浮技术对术语进行了解释, 方便读者理解。

为了给读者充分的自由感和控制感(HE3), 新门户在全站所有页面的右上角提供了可以对全站内容进行全文搜索的站内搜索功能, 方便读者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新门户中多处设计都考虑了美学和最简设计(HE8), 建设过程中对网站的信息架构进行了重构。根据同行调研的数据结果并结合本馆实际业务, 只设置了6个主页页面元素。页面的信息架构通过视觉效果上的大量留白和分割线条来体现, 综合了多数网站的分栏样式, 一改旧版四栏设计, 采用了三栏加两栏的形式, 相较于旧门户, 更加简洁大方、逻辑清晰。门户整体的信息架构则直接通过带有鼠标上移菜单下拉效果的主导航展现。主导航栏目的数量也参考了同行调研结果, 只设置了5个。通过同行分析, 59%的图书馆门户都在页面最明显的位置设置了搜索功能, 新门户也将本馆的各项搜索功能以标签栏的方式集中放置在主页最突出的位置, 从而改善了原来三个搜索框功能冗余、浪费空间的状况。

5 结语

为了更好地获知新门户的用户体验, 在新门户测试版上线后, 笔者在图书馆一至五层各阅览室和自习区内随机邀请了50名读者对新门户进行了试用(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并做了读者体验问卷调研。调研成功回收了50份问卷。填写问卷的读者中有94%为学生, 6%为本校老师。其中理科读者占37%, 文科读者占63%。在学生读者中, 41%为硕士生, 37%为本科生, 22%为博士生。50名读者中60%认为新门户有助于他们的科研学习, 因为新门户在最明显的位置设置了他们最经常使用的搜索功能, 十分便捷。在50名读者中, 88%都对图书馆门户改版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普遍反映“ 界面设计清新、干净、简介、功能突出” 。其中有6位(12%)给予了一定的修改意见, 主要关于主页图片占篇幅太大, 版面空白太多等视觉方面问题。在正式上线前, 新门户针对这些修改意见进行了调整。

由于读者体验调研样本量有限, 不能完全代表图书馆门户所有读者的反馈, 但随机问卷调研得到的读者满意率为88%, 依旧可以表明北京大学图书馆此次吸收可用性研究结果的新门户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在进一步的工作中, 笔者将继续收集读者的使用反馈并进行阶段性的修改以达到真正以读者为中心、门户可用性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 ardization. ISO 9241-11: 1988,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Office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 Terminals (VDTs) -- Part 11: Guidance on Usability[S]. 1988. [本文引用:1]
[2] Nielsen J. Usability vs. the Web-reply[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9, 42(3): 27-32. [本文引用:1] [JCR: 2.511]
[3] Battleson B, Booth A, Weintrop J. Usability Testing of an Academic Library Web Site: A Case Study[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1, 27(3): 188-198. [本文引用:1]
[4] Vand eCreek L M. Usability Analysis of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Libraries’ Website: A Case Study[J]. OCLC Systems & Services: 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 2005, 21(3): 181-192. [本文引用:1]
[5] Jeng J. Usability Assessment of Academic Digital Libraries: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Satisfaction, and Learnability[J]. Lib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es and Infermation Services, 2005, 55(2-3): 96-121. [本文引用:1]
[6] Stephan E, Cheng D T, Young L M. A Usability Surve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Librari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brary Home Page[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6, 32(1): 35-51. [本文引用:1]
[7] Zimmerman D, Paschal D B. An Exploratory Usability Evaluation of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Libraries’ Digital Collections and the Western Waters Digital Library Web Sites[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9, 35(3): 227-240. [本文引用:1]
[8] 王茜, 张成昱. 清华大学手机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及可用性设计[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4): 25-31.
Wang Qian, Zhang Chengyu. Investigation of Users’ Experience and Usability Design in Tsinghua Mobile Library[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3, 57(4): 25-31. [本文引用:1] [CJCR: 1.193]
[9] 彭艳萍. 自助服务设备在图书馆的可用性研究——以广州图书馆新馆应用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14): 10-15, 23.
Peng Yanping. Usability Study of Library Self-service Equipments——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Library[J]. Researches on Library Science, 2013(14): 10-15, 23. [本文引用:1]
[10] Wu H Y. A Heuristic Evaluation of Metro Public Library Websites: Taipei Public Library and Chicago Public Library[J]. University Library Quarterly, 2013, 17(2): 119-164. [本文引用:1]
[11] 江子隆. 学术电子书平台可用性研究: 以淡江大学为例[D]. 淡江大学, 2013.
Jiang Z L. A Usability Study of Online E-Book Platforms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A Case Study of Tamkang University [D]. Tamkang University, 2013. [本文引用:1]
[12] Nielsen J. Finding Usability Problems Through Heuristic Evaluation[C].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New York: ACM, 1992: 373-380. [本文引用:1]
[13] Nielsen J. Usability Engineering [M]. Elsevier Science & Technology, 1994. [本文引用:2]
[14] Cooper A, Reimann R, Cronin D. About Face 3: The Essen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 [M]. John Wiley & Sons, 200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