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比较分析
吴丹, 余文婷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通讯作者 吴丹 E-mail:woodan@whu.edu.cn

作者贡献:

吴丹: 提出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设计研究方案,最终版本修订;

余文婷:采集、分析数据以及论文起草。

摘要

【目的】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是协同信息检索的工具, 本文为协同信息检索研究及系统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分析Annotate!、Cerchiamo、CoSearch和SearchTogether等4个国外典型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在框架结构、支撑技术、实现功能和性能评价方面的异同。【结果】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支持同步检索, 采用用户界面调节, 多为C/S结构, 采用即时信息和自动分工技术, 功能较丰富;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支持异步检索, 采用深层算法调节, 多为多层次结构, 采用数据或代理技术, 功能较单一。【局限】由于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目前还处于实验开发阶段, 未能对各系统进行体验式研究。【结论】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开发没有固定模式, 需根据用户功能需求进行选择, 并采用相应支持技术。

关键词: 协同检索; 信息检索系统; Annotate! Cerchiamo; CoSearch; SearchTogether
文章编号: 2014-14-28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oreign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s
Wu Dan, Yu Went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 is a tool for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is paper provides references to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Methods]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typical case study and comparative study are adopted to analyze four foreign representative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s, which are Annotate!, Cerchiamo, CoSearch and SearchTogether, comparing in the frame structure, supporting technology, function and evaluation.[Results] Explicit collaborative search systems support synchronous retrieval, adjusting by user interface, mostly for C/S structure, using instant messaging and automatic division technologies, which are functional richer.While tacit collaborative search systems support asynchronous retrieval, adjusting by deep algorithm, mostly for multi-level structure, using data or agent technologies, which are functional simpler.[Limitations] Due to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age, experience research method isn’t adopted in this paper.[Conclusion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search systems has no fixed way. User’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corresponding supported technologie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signing.

Keyword: Collaborative search; 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 Annotate!; Cerchiamo; CoSearch; SearchTogether
1 引 言

近年来, 信息检索中的协同现象日益突出, 研究对象由个人扩展到群体。人们在很多与他人合作的任务中, 如旅行计划、组织社会活动或者完成家庭作业等, 有着协同检索的需求[1]。Web2.0及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CSCW)[2, 3]等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协同信息检索开始成为信息检索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并被逐步应用到协同信息检索活动中, 以提高合作效率。此外, 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检索系统在让用户快速找到信息和用户之间沟通查询体验等方面存在明显局限。而现有的网络搜索工具均为单用户独立工作而设计, 支持多用户共同检索的工具较少。为解决这些问题, 国外的研究者将协同的概念引进到检索系统中, 开发了各种协同信息检索系统, 辅助检索活动有效开展。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现在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多是作为协同信息检索的必要部分出现, 或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协同检索问题, 适应某个具体目标、环境的检索系统。事实上,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与群组软件(Groupware)或者协同软件(Collaborative Software)有密切联系。许多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借鉴或直接运用了群组软件的功能, 因为协同软件就是有意的群体合作加上能支持他们的软件[4], 从而转变文件和媒体资源的分享方式, 促进团队合作的效率。利用协同软件,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可以促使行动导向的团队一起合作, 通过提供辅助交流、协作和问题解决的工具来克服空间上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把握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需要理解团队协作中三个独特要素, 即控制(Control)、交流(Communication)和认知(Awareness)[5]。高效的协同系统应具有以下特性:灵活的机制以辅助结构化信息传递, 促进参与者及装置之间控制的方法, 以及能使小组中的每个人随时认识协同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过程和人。

此外协同信息检索强调在检索过程中协作的影响, 除了运用传统的检索技术外, 还包括一些支持人们克服时空障碍的技术。运用较成熟的技术如P2P技术[6]和即时信息[7]技术。其他常用的技术包括聚类搜索技术[8]和标签技术[9]等。

总体来看,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在国内是一个新领域, 亟待更多研究。国外的研究也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 没有大规模应用。现有的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从实现功能看, 包括支持实时交流的Coagmento[10]系统、CoSearch[11]系统、MUSE[12]系统和SearchTogether[13]系统;运用交互桌面实现协同数字资源搜索的GroupLens[14]系统和Físchlár-DiamondTouch[15]系统;支持推荐、评价的Tapestry[16]系统和Annotate![17]系统;支持深度数据挖掘算法的VisSearch[18]系统和Cerchiamo[19]系统;隐性捕捉检索信息的I-SPY系统[20]和S3系统[21]等。上述研究都是具体系统的介绍, 还没有文献对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做综合对比。因此, 本文选择国外典型协同信息检索系统进行分析研究, 比较其在框架结构、支撑技术、实现功能和性能评价的异同, 为今后协同信息检索研究及系统开发提供参考。

2 典型的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及分类

协同活动的分类与CSCW矩阵[22]一样, 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故根据所支持协同活动的类型不同,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也可按时空标准来分类。在此基础上, Golovchinsky等[23]增加了协同意图和算法两个维度, 即在时间上分为同步、异步;在空间上分为同地、异地;在协同意图上分为显性、隐性;在算法上分为用户界面调节(UI-only Mediation)和深层算法调节(Deeper Algorithmic Mediation), 并认为这4个维度中搜索者的意图是区分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算法的深度和并发性(即同步或异步)。此外, 国内有学者根据协同方式, 按照能否支持用户交互分为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24]。Rodden等[25]将控制类型引入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分类中, 将系统分为5种类型——基于会话的系统、办公室过程系统、半正式化的主动讯息系统、会议系统以及同等组群或无控制系统。

本文采用四维分类法, 主要标准是协同意图、算法深度、并发性和地域性, 并据此从各类型中选取一个典型例子, 即Annotate!、Cerchiamo、CoSearch和SearchTogether 4个协同信息检索系统, 进行相关调查和比较分析。各系统基本分类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分类

(1)Annotate!

Annotate!是Ginsburg设计的协同信息检索工具。通过前期研究, 发现网络信息检索系统面临匹配不准确、人工大量文件筛选和用户之间交流或协作缺失等问题。虽然计算机硬件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但传统基于网络的全文搜索引擎在前端查询界面使用超媒体界面, 在终端检索界面却只是指向源文件的一系列超链接。从用户的角度, 现有网络搜索引擎缺失查询、检索和文件浏览界面中的数据及元数据线索。所以Annotate!包括两个数据集, 可以支持文件评注并捕捉全球的使用记录, 从而为用户提供数据和元数据线索来指导检索任务的开展[17]

(2)Cerchiamo

Cerchiamo是美国FX Palo Alto实验室开发的一款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它能使一群人在共同目标下协同他们的检索活动[26]。Cerchiamo引入了算法调节, 即系统从不同协同检索者异步收集输入并且利用输入流影响检索和显示的信息的能力。它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强调用户各自的角色及之间实时、无缝、整合和双向的影响。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检索界面, 深层次算法将重新分配信息并调整潜在检索算法参数[19]

(3)CoSearch

CoSearch解决的是多人共用一台计算机时面临的问题。虽然计算机已普及, 但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保证小组成员都有计算机, 共用计算机的现象依旧存在。Twidale等[27]在研究图书馆用户的协同信息检索活动时就发现“联合检索”(Joint Search)的协作类型, 即一群人围坐在一台计算机旁进行检索。学校和办公室中共用计算机的现象也很普遍。此类情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使用键盘和鼠标的人, 即操作者(Driver)和其他成员(Observer)之间容易一方过于占据主导地位, 从而导致两者参与及贡献程度不均衡, 降低团队协作意识。另外阅读速度和习惯也会阻碍协同信息检索活动的有效开展。因此, CoSearch通过增加手机、鼠标等外围设备方便群体同地协同信息检索[11]

(4)SearchTogether

Morris和Horvitz共同开发的SearchTogether也是值得关注的协同信息检索工具。作为IE7的附加插件,其开发灵感源自对204位知识工作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希望在检索时和他人合作,并且很多已参与过协同检索。针对现有检索系统协同功能缺少,受访者采用了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和电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弥补。此外,他们还发现最常见的协同检索任务类型及支持协同检索的三个特性——认知、分工和持续性,这些特性也是系统设计依据。利用SearchTogether,小组成员无需询问他人的检索进程,可以减少重复检索,增强协同意识,也能发挥个人优势,使所有人参与到检索中。此外,通过提供持续信息,SearchTogether还能保存共同检索记录,促成异步协同检索[13]

3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比较
3.1 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系统实现的基础。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主要采用多层次框架结构和C/S结构。

(1)多层次框架结构

Annotate!和Cerchiamo由于涉及到数据挖掘和加工, 不仅有用户界面调节, 更有深层算法调节, 所以采用较为复杂的多层次系统框架结构, 每一层次完成对数据的不同处理任务。但二者在具体设计上又略有不同。

Annotate!根据用户任务映射了三个交互层, 即查询、检索和文件层。同时形成了两个数据和元数据集——讨论数据(Discussion Data)和任务数据(Session Data):讨论数据可将单一作者文件转换为多个参与讨论的论坛, 消除作者和读者之间理解的差异;任务数据则给无界的网络应用增加范围限定, 使组织能从使用历史中受益, 推动建立学习型组织。Annotate!的数据集和交互层之间也存在映射关系, 如图1所示:

图1 讨论数据和不同交互界面间的影响关系[17]

讨论数据是核心文件和相关多个评注(Annotate)的结合。对评注而言, 评注本身对应的是查询层, 评注的元数据(如标识符、评注原因和评注内容)则作为检索层的指针, 而文件界面用来收集用户评注, 从而不断增加讨论数据的例子。任务数据在查询层对应用户提交检索式的时间;在检索层对应系统返回检索结果的时间;而在文件层, 对应开始及结束阅读检索结果的时间。

在形成交互层之间、数据集之间、交互层和数据集之间的映射关系后, Annotate!最终建立在拥有一系列小型服务器端Perl模块的Excite核心搜索引擎上。选择Excite是因为其良好的分布性, 并利用Excite界面数据集的源代码控制前端和搜索引擎返回结果的应用外观。故Annotate!是建立在Excite搜索引擎之上的多层次协同信息检索系统。

Cerchiamo同Annotate!相似, 其框架结构也分为三层, 不过不是仅根据用户任务分层, 而是根据数据流动分为用户界面层、调节层和算法层, 如图2所示:

图2 Cerchiamo的内部框架结构[19]

系统各组成部分通过网络服务器API交流, 并有不同组合方式。每一层的功能与检索者的角色有关。用户界面层主要分为针对探索者(Prospector)提交检索式和浏览结果的MediaMagic界面、为挖掘者(Miner)做出相关性判断的可视化快速浏览界面RSVP, 以及一个包含和检索任务相关信息的共享显示屏。调节层主要用来管理、控制探索者和挖掘者之间的影响, 包括一个输入调节器和一个输出调节器。输入调节器可以捕捉和存储检索者的活动, 如查询和相关性判断等。输出调节器能接受从算法层返回的信息, 并将信息返回到合适的协作者。用户无需为分享信息而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23]。算法层则包含一系列函数, 能将检索者的活动结合起来, 产生文件、排名、查询建议和其他相关信息。

(2)C/S框架结构

CoSearch和SearchTogether仅支持用户界面交互, 搜索者行为没有被潜在的引擎采用而不会影响其他参与者行为, 因为搜索引擎本身不支持协作。所有影响停留在界面上或者实时交流中, 不深入到系统深层算法调节过程, 故使用C/S框架结构。图3(a)和图3(b)分别为CoSearch和SearchTogether的框架结构。

图3 CoSearch和SearchTogether的框架结构

CoSearch的C/S结构体现在用户PC和手机上安装相应的CoSearch应用软件, 可分别与搜索引擎进行交互, 但不同用户有一个共用的检索结果显示界面。在SearchTogether中, 用户则各自拥有一个检索界面, 分别进行检索, 从而实现异地、异步检索。SearchTogether的服务器是在客户端之间发送分享状态的媒介, 同时也是存储其任务数据的仓储, 从而支持任务的持续性。

3.2 支撑技术

支撑技术是系统实现的关键环节, 各系统的支撑技术如表2所示。其中有成熟的网络技术, 如XML、即时信息和蓝牙等, 也有根据系统需求构建的算法模型和Microsoft Windows MultiPoint等新兴技术。总体上看,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类, 即数据技术和交互技术。但技术的具体采用并无统一标准或者规定, 主要在于功能和目标定位。

表2 典型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支撑技术

(1)数据技术

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定义技术和数据协调技术。Annotate!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与元数据集的定义与建设方面。XML是Annotate!实现的主要技术之一, 因为它是语义标记语言, 可扩展性强, 能自定义标签。同时, 文档类型定义(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DTD)能从网络上发布或植入, 从而在一个特定组织中快速修正一个原型评注结构。另外, 为了定义触发规定, 即根据映射结构哪个数据实例将会改变交互界面, Annotate!采用了合适的数据或代理技术。当检索集产生后, JavaScript可以记录检索窗口开始(加载)时间和退出窗口时间, 据此即能判断用户在各网页上停留的时间(最后一个打开的网页除外)。并且在任务数据集中, 如果将查询和检索看作环境, 文件浏览看作动作, 利用数据技术——基于记忆的推论(Memory Based Reasoning, MBR), 就可以指导和先前环境相似的其他用户开展检索活动, 提高检索效率和检索结果重用性[17]

Cerchiamo使用的技术体现在数据协调方面, 关键技术是其算法。分为挖掘者算法和探索者算法, 主要涉及两个变量:衡量新鲜度的Wf(Lk)和相关度的Wr(Lk), 其中Lk是检索式K检索到的文件的有序名单。新鲜度变量Wf是未被发现的文档和已发现的文档数的比值。相关度变量Wr是在已发现文档中相关文档的比例[26]。这两个变量根据检索过程和相关性的判断不断更新、变化, 从而影响不同检索者看到的信息。

(2)交互技术

交互技术包括支持交互的技术和传输技术。这在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中尤为重要。CoSearch和SearchTogether采用了不同支持交互的技术。CoSearch使用的Microsoft Windows MultiPoint Server是一种能支持多光标在一台计算机上同时独立操作的技术平台, 可允许2-35人在一台计算机装备上同时作业[29]。作为一种简单经济的方法, 它能增加更多师生使用技术的机会、改进学习, 同时降低设备、能源和维护成本。所以和其他技术相比, 它的硬件和软件要求都较低[30]。这样一台计算机就能由多光标操作, 从而支持多人在同一场地的合作, 使他们能共同参与到检索活动中。而SearchTogether中使用的是传统即时信息技术和推荐机制。另外还引入新颖的技术包括自动分工和持续检索等, 支持成员合作。

传输方面主要体现为CoSearch的手机应用和计算机的连接上采用了成熟的蓝牙技术和WiFi技术, 实现手机和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传输和实时交互。

3.3 系统功能

各系统的功能如表3所示:

表3 典型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实现功能简表

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功能较为单一, 主要是通过一定技术, 利用已有信息来提高检索效率, 不涉及到其他检索功能。而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为支持用户间实时交流, 会有更多技术来实现同步检索, 为提高协同检索效率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法。从表3还可看出, 协同检索系统大多还支持评注功能, 即时交流也是一个重要部分。除此以外, 一些新颖的功能如检索结果评注分析和可视化、检索记忆保存也在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中有所运用。

(1)检索结果评注的分析和可视化

这点主要体现在Annotate!系统中。在检索结果的组织方面, Annotate!有相关性和主题两种, 并有不同的评价项目:G表示评注的总体原因, 并用不同图标代替, 如眼睛的图案代表可以参见这个链接等;F和Q表示用户对于该文档事实准确性和质量的满意度, 用李克特7级量表衡量, 并对应不同表情图标。 提供总结性数据, 是真实性的平均值, 是质量的平均值。此外, 通过不同颜色显示评注活动等级, 对应不同的标准Excite相关性分数, 红色代表非常活跃、绿色代表中等、蓝色代表不活跃, 使检索结果更直观。

(2)检索记忆的保存

这个功能主要在CoSearch和SearchTogether实现, 但是两者侧重点不同。CoSearch主要通过对检索结果元数据的保存与利用, 来保存检索记忆。通过保存当前页面的元数据(题名、URL和笔记的内容)并能通过邮件功能发送给每个小组成员来实现。对于SearchTogether, 持续检索是其设计目标之一。实现方式体现在SearchTogether可以存储之前的检索过程。不论是保存页面元数据, 还是存储检索过程, 两者都为持续检索、保存检索记忆提供了帮助。

3.4 系统评估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 没有在实际中运用, 故本节主要通过系统评估来介绍系统应用情况。

(1)Annotate!

Annotate!评估设定在一个联邦财政服务公司。收集的数据包括定量数据, 如用户浏览时长、文档阅读量和评注数据;还有定性数据, 如用户满意度及系统处理任务的合适度。实验中几乎没有用户进行评注, 但揭示了激励和社会考量因素对免费使用及合作评注的影响。从激励的角度看, 管理者没有提供明确、积极的激励参与措施, 或者邮件提醒系统的低请求使用情况, 都会导致低水平的评注, 甚至是无人评注的可能。从社会考量的角度看, 用户可能赋予评注一些社会价值, 比如利用评注帮助同伴提高工作产出质量并提供更具建设性的反馈;或者利用评注提高他人对自己文档的关注度。所以Annotate!的启示是组织必须提供可负担范围内的激励措施, 并且通过向原作者报告评注情况, 加快信息生产能力[31]

(2)Cerchiamo

为证明算法调节的方法优于检索后结果整合, Cerchiamo评估采用了比照的方法。评估主要侧重于检索能力以及对特定文档的发掘能力。对于检索能力, Cerchiamo在发现、选择相关文档的准确率以及选择文档的查全率这三个方面都要明显优于检索后结果整合, 尤其是当检索领域相关信息不明显时(超出121.6%)。对于特定文档的发掘能力, 特别是相关领域的信息较少时, Cerchiamo也展示了其优势, 比事后整合方法的发掘能力高出12%-14%[26]。这说明,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在发现特定文档、检索比较困难的主题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3)CoSearch

同Cerchiamo一样, CoSearch也设置了对比组, 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 分别比较平行检索(每人一台计算机独立检索)、共用一台计算机检索和CoSearch在保持小组交流和合作意识的水平、个人参与及分工的情况。结果表明, CoSearch在小组交流和协作方面与共用计算机检索相当, 优于平行检索。在分工和个人参与方面, CoSearch有效减少了共用计算机检索时遇到的被忽略等问题, 亦优于平行检索。但在保持小组合作意识方面, CoSearch不及共用计算机检索(p=0.01)。另外, 虽然CoSearch能很快被人接受, 一些关键功能, 如用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成员、光标控制和在手机中查看网页等很受欢迎, 但CoSearch在手机和蓝牙/WiFi传输方面的技术局限也值得关注, 亟待解决[11]

(4)SearchTogether

SearchTogether的评估主要在协同意识、分工和持续检索实现方面。评估未设置比照, 主要评价依据是实验者的评价。实验证明, SearchTogether是一个有效支持远程同步协同检索的系统, 协同意识是其最有价值的方面, 相关功能如检索历史、浏览历史、评分和评价等都是最受欢迎的功能。在分工方面, 利用较多的是即时信息和推荐机制, 而自动分工的利用率低, 在整个实验中只被使用5次, 说明新技术的利用还需适应过程。能自动生成摘要也是SearchTogether成功的关键之一, 部分实验者还在实验后提出想得到实验时的摘要, 用于其后续研究。这说明在协同信息检索中提供丰富的持续检索经历是一个重要方面[13]

4 结 论

通过对4个典型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框架结构、支撑技术、实现功能和性能评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在这些方面各有不同。尽管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意图、算法深度和并发性等分类, 事实上, 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即能允许一群人以相同目的共同检索的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支持同步检索, 采用用户界面调节;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支持异步检索, 为了利用历史记录采用深层算法调节。故本文最后以用户意图作为区分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主要标准来总结二者的区别, 如表4所示:

表4 显性与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比较

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能支持人们为了一个共同需要进行文件检索, 并且用户间可以实时互动, 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用户普遍只知道自己的检索结果部分根据了其他用户数据, 但不知道那些用户的身份及他们的目的, 并且隐性协同信息系统不能支持用户间实时互动, 所以之后的检索者可以从之前检索者的检索结果中受益, 但之前的人无法从后续检索受益。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在框架结构方面, 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支持团队同一时间不同方面的检索, 利用各自的窗口同时与服务器交流, 并利用用户界面调节, 未对每个人的贡献做过多处理, 更多只是一种呈现;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运用深层算法调节则会利用每个人的检索, 并经过一定算法处理, 影响最终结果。所以在框架结构方面, 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使用C/S结构, 而隐性系统使用多层次结构, 因为不同层次会对信息流有不同处理, 可以体现检索算法中不同人的贡献。在技术方面, 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为了更好地支持成员间互动, 会采用如即时信息等技术, 重视在系统界面上对用户活动调节;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则侧重历史记录的再利用, 故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中多出现数据或代理技术, 即通过代理智能收集、加工、处理、利用已有用户信息, 改善检索结果, 提高检索效率, 并且利用深层算法, 挖掘用户之间潜在联系。就功能而言, 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功能比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更为丰富。通常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可支持用户间实时交流、劳动分工、评论、评价、推荐和持续检索等, 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仅支持评论、评价、评分这类型功能。

结合不同类型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 协同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并无固定模式, 每种都有优缺点, 需要根据用户实际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框架模型, 并采用相应技术予以支持。另外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在用户界面上同其他检索系统一致, 简洁、明晰、友好度高的界面更能被用户接受, 进而提高协同检索效果。现有协同信息检索系统也存在不足, 如忽视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等。鉴于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均处于实验阶段, 没有大规模实际应用, 可以预测协同信息检索系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充满发展前景。

作者已经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Morris M R. Collaborating Alone and Together: Investigating Persistent and Multi-User Web Search Activities[EB/OL]. [2013-03-21].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pubs/70402/tr-2007-11.pdf. [本文引用: 1]
2 Wilson P.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An Introduction[M]. Springer, 1991. [本文引用: 1]
3 史美林. CSCW: 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J]. 通信学报, 1995, 16(1): 55-61.
(Shi Meilin. CSCW: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J].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1995, 16(1): 55-61. ) [本文引用: 1]
4 Johnson-Lenz P, Johnson-Lenz T. Rhythms, Boundaries, and Containers: Creative Dynamics of Asynchronous Group Life[M]. Lake Oswego: Awakening Technology, 1990. [本文引用: 1]
5 Shah C. Lessons and Challenges for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eking (CIS)Systems Developers[C]. In: Proceedings of GROUP 2009 Workshop on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Behavior, Sanibel Island , Florida, USA. 2009. [本文引用: 1]
6 Wu L, Menczer F. Diverse Peer Selection in Collaborative Web Search[C].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ACM Sym- posium on Applied Computing. New York, NY, USA: ACM, 2009: 1709-1713. [本文引用: 1]
7 Bradner E, Kellogg W A, Erickson T. The Adoption and Use of“BABBLE”: A Field Study of Chat in the Workplace [C]. In: Proceedings of the 6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Amsterda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 139-158. [本文引用: 1]
8 Altingovde I S, Subakan Ö N, Ulusoy Ö. Cluster Searching Strategies for Collaborative Recommendation Systems[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13, 49(3): 688-697. [本文引用: 1] [JCR: 0.488]
9 Cernea D A, Del Moral E, Labra Gayo J E. SOAF: Semantic Indexing Syste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Tagging[J].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Knowledge & Learning Objects, 2008(4): 137-149. [本文引用: 1]
10 González-Ibáñez R, Shah C. Coagmento: A System for Supporting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eking[J]. Procee- 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48(1): 1-4. [本文引用: 1]
11 Amershi S, Morris M R. CoSearch: A System for Co-located Collaborative Web Search[EB/OL]. [2013-03-25].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merrie/papers/cosearch.pdf. [本文引用: 3]
12 Krishnappa R. Multi-User Search Engine: Supporting Colla- borative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Retrieval[D]. Rolla: University of Missouri-Rolla, 2005. [本文引用: 1]
13 Morris M R, Horvitz E. SearchTogether: An Interface for Collaborative Web Search [EB/OL]. [2013-03-25].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horvitz/searchtogether_uist2007.pdf. [本文引用: 3]
14 Resnick P, Iacovou N, Suchak M, et al. GroupLens: An Open Architecture for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of Netnews[C]. I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94). New York: ACM, 1994175-186. [本文引用: 1]
15 Smeaton A F, Lee H, Foley C, et al. Físchlár-DiamondTouch: Collaborative Video Searching on a Table[C]. In: Proceedings of SPIE Electronic Imaging - Multimedia Content Analysis, Management, and Retrieval, San Jose, CA, USA. 2006. [本文引用: 1]
16 Maltz D, Ehrlich K. Pointing the Way: Active Collaborative Filtering[C].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1995: 202-209. [本文引用: 1]
17 Ginsburg M. Annotate! A Tool for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Retrieval[EB/OL]. [2013-03-25]. http://pdf.aminer.org/000/592/326/info_a_simple_document_annotation_facility.pdf. [本文引用: 3]
18 Lee Y J. VisSearch: A Collaborative Web Searching Environ- 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5, 44(4): 423-439. [本文引用: 1]
19 Golovchinsky G, Adcock J, Pickens J, et al. Cerchiamo: A Collaborative Exploratory Search Tool[EB/OL]. [2013- 03-25]. http://www.fxpal.com/publications/FXPAL-PR-08-470.pdf. [本文引用: 2]
20 Smyth B, Freyne J, Coyle M, et al. I-SPY—Anonymous, Community-based Personalization by Collaborative Meta- Search[C]. In: Proceedings of SG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3. [本文引用: 1]
21 Morris M R, Horvitz E. S3: Storable, Shareable Search[C]. I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FIP TC 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7: 120-123. [本文引用: 1]
22 Baecker R M, Grudin J, Buxton W, et al. Readings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oward the Year 2000[M]. Morgan Kaufmann, 1995. [本文引用: 1]
23 Golovchinsky G, Pickens J, Back M. A Taxonomy of Collaboration in Online Information Seeking[EB/OL]. [2013-03-25]. http://arxiv.org/ftp/arxiv/papers/0908/0908.0704.pdf. [本文引用: 2]
24 吴丹, 邱瑾. 国外协同信息检索行为研究述评[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 38(6): 100-110.
(Wu Dan, Qiu Jin. A Review on Foreign Studies of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2012, 38(6): 100-110. ) [本文引用: 1] [CJCR: 2.697]
25 Rodden T, Blair G. CSCW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The Problem of Control[C]. In: Proceedings of the 2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1991: 49-64. [本文引用: 1]
26 Pickens J, Golovchinsky G, Shah C, et al. Algorithmic Mediation for Collaborative Exploratory Search[C]. In: Proceedings of the 3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New York, NY, USA: ACM, 2008: 315-322. [本文引用: 3]
27 Twidale M B, Nichols D M, Paice C D. Browsing i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1997, 33(6): 761-783. [本文引用: 1] [JCR: 0.817]
28 Microsoft SearchTogether (Beta)[EB/OL]. [2013-03-25].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redmond/projects/searchtogether/. [本文引用: 1]
29 Microsoft MultiPoint [EB/OL]. [2013-04-16]. http://www.ceta.pku.edu.cn/view/research/jiaoshizhuangbeizhuantizu/zhuantiziyuan/Windows%20Multipoint%20-%20UPG.pdf. [本文引用: 1]
30 Microsoft MultiPoint Server [EB/OL]. [2013-09-21]. http://www.microsoft.com/china/windows/multipoint/default.aspx. [本文引用: 1]
31 Ginsburg M, Kambil A. Annotate: A Web-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 for Document Collections [C]. In: Proceedings of the 32nd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s. IEEE, 1999. DOI: 10.1109/HICSS.1999.772797. [本文引用: 1] [JCR: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