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对arXiv认知和使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张智雄, 张闪闪, 顾立平, 李麟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190
通讯作者: 张智雄 E-mail:zhangzhx@mail.las.ac.cn

作者贡献声明:

张智雄, 顾立平: 提出调查思路, 组织设计调查方案;

李麟, 张智雄: 设计与修改调查问卷;

李麟, 顾立平: 组织实施调查;

张闪闪, 顾立平: 分析问卷数据、撰写论文初稿;

张智雄, 顾立平: 论文最终版本修订。

摘要

【目的】了解中国用户对arXiv预印本平台的认知、使用情况以及对arXiv发展的意见建议。【方法】基于国内9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群体的问卷调查, 获得510份调查数据, 并运用SPSS等分析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 中国科研人员对arXiv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 但熟悉arXiv的中国科研人员已认识到在arXiv上发布论文是占据成果首发权和征求同行意见的重要手段。【局限】在调查取样上仅限于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的成员单位, 非成员单位的arXiv用户没有纳入。【结论】为了让arXiv能够更多地惠及中国科研, 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 加快推动arXiv在中国更广泛深入的应用。

关键词: arXiv; 科研人员; 用户调查; 认知度; 使用意愿
中图分类号:G250
Survey and Analysis on Cognition and Using of arXiv for China Mainland Researchers
Zhang Zhixiong, Zhang Shanshan, Ku Liping, Li Lin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hina arXiv.org users’ cognition, use conditions, and their suggestion of arXiv development. [Methods] By survey teachers, researchers and students from domestic 9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the authors collect 510 respondents data by using SPSS to analyze. [Results]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researchers have not yet fully known arXiv, but some respondent who used arXiv considered that arXiv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endeavour the first publishing rights and peer review. [Limitations] The sample selects users only from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es of China arXiv service group, not include the other users. [Conclusions] China arXiv service group should support more activities to quickly promote arXiv in many application approaches in order to deliver arXiv’s benefits to Chinese researchers.

Keyword: arXiv; Researchers; User; survey; Cognition; Usage; intention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作为一个预印本论文存缴、检索、发布和交流共享服务的开放存储平台, arXiv受到信息技术专家、图书馆员、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 为了协助建设者和管理者更好地促进arXiv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 本次arXiv受访者调查针对科研教育机构中的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群体对arXiv认知度、使用意愿、投稿意愿、使用情况和使用中的问题。

量子物理学家Paul Henry Ginsparg于1991年创建、在2001年转由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进行维护和管理的arXiv主要提供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计量生物学、计量金融学、统计学领域的预印本论文的存缴、检索、发布和交流共享服务, 是重要的开放存储系统[ 1]。科研人员将论文按照一定的排版格式整理后, 通过Web和E-mail等方式, 按学科类别上传至相应的arXiv数据库中, 提供开放共享、避免重复工作、增加信息交流效率, 在国际领域的科学家团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外的著名案例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Grisha Perelman)在21世纪初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成果首先在arXiv上发布[ 2]。中国的著名案例是在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 也首先在arXiv上发布[ 3]。有人统计截止到2012年10月, arXiv已经存储了79万余篇研究论文[ 4]; 在2014年3月底, 预印本电子文献数量已达927 838篇[ 5]; 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里, 共新增论文13万篇左右, 平均每月新增8 000余篇, 相比2011-2012年增长76 578篇[ 6]文献来看, 即每月新增文献约6 380篇左右; 截止到2013年12月底, 每月的下载量也几乎达到了550万篇左右[ 7]

随着科研受访者对arXiv的认识, 学者们对arXiv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多, 这也为今后arXiv网站的资源组织、功能完善等提供了借鉴意义[ 8]。目前已有学者对arXiv展开了各种研究, 比如2007年, Davis等[ 9]分析了4种数学期刊中的2 765篇文献, 发现arXiv增加了论文的引用率, 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从出版商网站下载文献的数量; Moed[ 10]分析了开放获取对期刊引用的影响效果, 发现arXiv主要是使论文可以更早地被获取, 而不仅是可免费获取; 2009年, Mine[ 11]分析了arXiv在学术交流中的角色和地位, 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向arXiv提交论文的数量不断上升。2010年, 孙玉伟[ 12]分析了arXiv的路径模型, 并从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4个方面和Hurd模型、Sφndergaard模型、SCLC模型等科学交流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 2011年, 王欣等[ 13]分析了国内物理学期刊arXiv自存档论文, 通过定量的数据统计, 发现通过arXiv论文的被引频率、下载次数都有所增加, 建议国内物理学期刊出版者加强网站建设, 充分利用arXiv平台提升期刊引用水平; 孙斌[ 14]以arXiv为例剖析了预印本的运行机制,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其在学术信息交流中的作用, 并指出预印本的使用与Ingelfinger编辑政策、研究峰值之间的关系; 王佳佳[ 15]对arXiv和国内预印本系统的投入与利用情况、资源数量和作者的分布进行研究, 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国内的预印本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2013年, 张智雄等[ 16]探讨了arXiv在科研成果开放发表中的特殊地位, 分析了arXiv在中国科技界的主要应用情况, 并推出了2012-2013年中国arXiv工作组的具体工作计划等。

为了充分理解中国受访者的使用情况与改进建议, 延续自1998年开始的中国镜像站 arXiv.org[ 17]服务, 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在2013年9月期间实施了中国受访者对arXiv知识库的调查, 受访者主要是工作组的9家成员单位 (不包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500多名科研受访者。

2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次受访者主要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群体, 针对中国受访者对arXiv知识库的使用情况、使用习惯以及对arXiv发展的意见建议等进行问卷调查, 以期为arXiv知识库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2.1 问卷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18个问题, 回答这些问题大概需要10分钟(具体问卷详见本篇论文的网络版本)。调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国内科研受访者对arXiv知识库的认知情况, 目的在于了解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身份乃至不同学历的受访者对arXiv知识库的总体认知; 调查国内科研受访者对arXiv知识库的使用情况, 包括使用方式、投稿目的、投稿后的影响、向arXiv投稿的影响因素、浏览arXiv方式、检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问卷的18个问题包括单选题、跳转题、多序列题以及开放性问题。此外, 还有受访者的身份信息, 包括所属学科领域、性别、年龄、职称、学历。

2.2 问卷调查方式

考虑到arXiv目前在国内的发展, 而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成员单位的科研受访者基本可以代表国内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主要成员类型, 而且成员单位自身也拥有大量高水平科研人员。因此, 本次调查面向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的9家成员单位, 将问卷发放给各成员单位的相关负责人, 由各成员单位负责人进行选择、确定本机构内部的受访者进行问卷调研, 同时每个科研机构在选择受访者时, 也要结合受访者的学历、职称、学科领域等因素, 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研采取纸质版和电子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纸质问卷由各成员单位负责人进行当面发放与回收, 所有问卷都经过统一编码后, 寄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电子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放, 再由成员单位负责人进行统一汇总编码后发送至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两种问卷汇总后进行统一处理和分析。此次调研中, 向服务工作组的9家成员单位进行调研, 要求每家单位提供50份问卷, 在后期调查阶段, 扩大样本规模为540份, 最终回收问卷510份, 回收率为94.4%, 其中有效问卷509份, 有效率为99.8%。纸质问卷146份, 占有效问卷总数的28.7%; 电子问卷363份, 占总数的71.3%。

2.4 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分析

首先利用SPSS中的可靠性分析来分析问卷的信度, 进而利用KMO和Bartlett的检验来分析其效度, 如图1所示。由于问卷包含3道跳转题, 因此分析时进行了区分。

图1 信度分析(排除及包含跳转题的两种情况)

图1可以看出, 无论是排除跳转题还是包括跳转题, Cronbach’s Alpha的值都大于0.9, 这说明问卷具有很高的内在信度, 表明问卷的内在一致性非常好, 很适合进行后续的分析。

3 调查结果与讨论
3.1 受访者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来看, 此次受访者主要是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 占总数的93.3%, 其中又以20-25岁年龄段的科研人员所占比例最高, 超过三分之一, 达36%。受访者中, 还有部分年龄在45-55岁和55岁以上的科研人员, 应当说他们是相关领域的资深科研人员。从受教育程度来看, 受访者中以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读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为多, 占总量的65.8%, 硕士/硕士研究生次之, 为22.4%, 大学生的比例最少。从专业职称上看, 在读研究生、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是本次受访者的主体。其中在读研究生占总数的57.3%, 副研究员为16.3%, 助理研究员为13.9%。从学科分布来看, 本次受访者的学科领域主要为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数学、计算机、计量生物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学科, 其中数学领域和高能物理领域所占比例较大, 分别为25.9%和20.4%, 其后依次是凝聚态物理、计算机、天体物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量生物学。

3.2 认知和使用意愿分析

(1) 人们知晓arXiv的途径主要来自同事、同学、老师的推荐

在本次问卷调查的509个样本中, 知道arXiv的样本量为342个, 占比67.2%, 虽然超过了一半, 但是从arXiv作为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数学、计算机、计量生物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领域内一种很重要的学术资源来看, 这一比例并不高。调查发现, 受访者对arXiv的知晓途径主要是通过同事、同学、老师的推荐。被调查者中, 通过本机构图书馆的宣传、培训而得知arXiv的所占比例较小, 仅为14.9%, 如图2所示:

图2 受访者对arXiv的知晓途径

(2) 受访者使用arXiv的方式以下载文献为主, 浏览为辅

在知道arXiv的342个被调查者中, 进行了使用情况调查, 其中有283名科研用户表示使用过arXiv, 比重为82.7%, 有56名科研用户未使用过arXiv, 比重为16.4%, 这说明知道arXiv的被调查者大部分都使用过。在知道并使用过arXiv的283个样本中, 科研人员使用arXiv主要是为了下载文献, 比例达87.6%, 浏览文献的次之, 为66.4%。可见, arXiv作为重要的预印本文献存档库已经被广大科研人员普遍接受, 但是从科研人员在arXiv的投稿来看, 该部分比例仅为下载文献的一半, 这也说明国内科研人员对于arXiv的知识产权保护予以了高度关注, 还需要相关机构加大对arXiv的宣传, 使科研人员对arXiv有更好的了解, 如图3所示:

图3 受访者使用arXiv的方式

(3) 受访者知晓但是却未使用arXiv的原因, 部分来自arXiv不能简明易懂, 部分源于图书馆缺乏推广培训

本次调查中, 知晓但是却未使用arXiv文档库的受访者共有56名, 其中arXiv网站缺乏清楚简捷易懂的使用说明是受访者未使用arXiv的主要原因。此外, 受访者所在的图书馆缺乏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咨询帮助、arXiv内容与我的学科领域不相关两个因素对影响受访者使用arXiv的比例相差不大, 分别为26.8%和23.2%, 这也从另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宣传和推广arXiv的重要性, 如图4所示:

图4 受访者知晓但没有使用arXiv的原因

3.3 投稿意愿分析

(1) 多数受访者偶尔进行投稿, 并不会以arXiv为每稿必投的对象

在本次调查中, 共有123个被调查者向arXiv提交过论文(投稿)。在投稿频率上, 偶尔投占比最多, 为39.0%, 每稿必投其次, 占比35.8%, 经常投占比21.1%。

受访者在arXiv投稿的数量以1-5篇的居多, 占61.0%, 如图5所示:

图5 受访者在arXiv投稿的数量

(2) 向arXiv投稿的目的主要是占据成果的首发权和征求更多的同行意见

在123个向arXiv提交过论文的被调查者中, 提交的论文大多是未发表的论文。基于投稿目的的调查数据, 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 这些被调查者之所以向arXiv投稿, 主要是占据成果的首发权和征求更多的同行意见。

123个被调查者中, 在arXiv的著作权要求的理解上, 大多数被调查者(73.1%)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arXiv对论文著作权的要求, 但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22.0%)认为不了解arXiv对论文的著作权要求。

(3) 通过向arXiv投稿, 科研人员能够结识更多的同行, 并提高论文被引率

从分析结果来看, 在本次调查的123个通过投稿方式使用arXiv的样本中, 受访者认为, 通过向arXiv投稿, 使他们结识了更多的研究同行的比例最高, 为53.7%, 其次为论文的被引率提高, 比例为44.7%, 而对于论文是否更容易在期刊上发表的影响并不是太大, 比例仅为17.1%, 如图6所示:

图6 受访者向arXiv投稿的目的(复选题)

(4) 影响受访者在arXiv投稿的5项因素

调查显示, 促使科研人员愿意将其科研成果上传至arXiv的前5项影响因素是发布的速度、得到更多同行的意见、arXiv的整体访问量和投稿量、同行意见反馈的速度、投稿步骤操作简便, 如图7所示:

图7 影响受访者在arXiv投稿的因素

3.4 使用情况及使用问题分析

(1) 约91.1%的科研受访者愿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上传至arXiv

总体上来讲, 约有91.1%的科研受访者愿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上传至arXiv, 有7.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上传, 有1.5%的受访者没有明确表达意愿。

(2) 浏览arXiv的方式及时间

有92.6%的受访者通过网页方式浏览arXiv, 而利用邮件(Email Alerts)提醒功能和RSS订阅新文章功能的方式浏览arXiv的比例较低, 分别为8.5%和6.4%。

从受访者浏览arXiv的时间来看, 每周浏览一次的受访者比较多, 比例为31.8%, 每天浏览arXiv的受访者比例为25.4%, 每月浏览的比例为18.0%, 每两周浏览的比例为10.2%, 还有12.4%的受访者是在其他时间浏览arXiv。

(3) 不使用arXiv的原因主要是检索困难

在本次调查的283个使用arXiv的样本中, 有138人没有arXiv使用上的问题, 占48.8%, 但也有109人认为检索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占38.5%, 至于arXiv的浏览上, 仅有7.1%的受访者认为有问题, 此外, 还有6.0%的受访者认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 比如系统出现问题后, 更新的速度比较慢。

(4) 检索困难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高级检索和检索不准确

在本次调查的283个使用arXiv的样本中, 检索入口太少、缺少高级检索功能, 检索结果不准确, 检索结果增加文章的质量统计指标这三个问题是受访者在检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所占比例分别为34.6%, 32.9%和24.0%, 而检索结果的数量、反馈速度方面, 受访者并没有太多的问题, 比例仅为10.6%和9.5%, 如图8所示:

图8 受访者在arXiv进行检索时遇到的问题

(5) arXiv服务还有其他小问题

图9所示, 在本次调查的283个使用arXiv的样本中, 还提供了其他的问题反馈。

图9 受访者使用arXiv过程中的其他问题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次对中国科研人员的arXiv知识库的使用情况调研是国内首次大规模的关于arXiv的调查, 以arXiv服务工作组9家成员单位的科研人员为受访者, 不仅有科研机构, 也有高校受访者的参与; 不仅有学生, 也有研究员/教授、副研究员/副教授、助理研究员/讲师, 实习研究员/助教, 年龄阶段也从20岁到55岁以上不等。基本上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用户对arXiv的认知和使用情况。

4.1 主要发现

通过上述调查工作, 笔者发现:

(1) 中国科研人员对arXiv的认知程度不是很高。科研人员主要通过同事、同学、老师的推荐而知道arXiv, 图书馆在arXiv的宣传培训上还需加强努力。

(2) 中国科研人员已经认识到arXiv在学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熟悉arXiv的科研人员已认识到在arXiv上发布论文是占据成果首发权和征求同行意见的重要手段; 通过向arXiv投稿, 科研人员能够结识更多的同行, 并提高论文被引率。

(3) arXiv在系统平台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受访者的使用。平台的检索功能不完善、检索结果不准确是受访者普遍反映的问题。

4.2 研究限制

进行研究推论时, 需要注意到本次调查针对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成员单位内的受访者, 这些受访者也应当是arXiv知识库在中国的主要使用者, 但本调查并没有包括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成员单位之外的其他arXiv用户。

此外, 本文的分析结果仅仅是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由于条件所限, 作者没能与被调查者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互动, 也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案例调研分析。

4.3 研究建议与未来工作

通过对本次arXiv使用情况的调查, 可以认为, 尽管arXiv的浏览量、下载量都在不断增加, 但是中国科研用户真正了解arXiv的还是少数, 大多受访者对arXiv还缺乏相应的认知。一些受访者还仅是只浏览、不投稿, 这可能是由于受访者对arXiv不太了解, 也可能是对自身权益存有疑虑和担心。虽然arXiv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但是基于本次的调研, 笔者认为, 为了让arXiv能够更多地惠及中国科研, 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 加快推动arXiv在国内更广泛深入的应用。

(1) 加大arXiv的广泛宣传

在现有调查群体中, 只有67.2%的受访者知道arXiv, 而通过本机构图书馆的宣传以及第三方网页或宣传两种方式来了解arXiv的受访者仅为10%左右, 因此, 大力宣传arXiv是现阶段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 arXiv工作组成员应该制定良好的宣传计划, 在本校或科研机构内部开展arXiv的宣传讲座, 或在网页设置链接、公告栏介绍等, 鼓励更多的用户认识arXiv, 来提升认知度。除此之外, 工作组成员还应该多鼓励arXiv的现有受访者, 让现有受访者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进行宣传, 以用户带动用户的方式, 挖掘arXiv的潜在价值, 引导科研用户充分认识arXiv, 积极发挥arXiv的学术交流作用。

(2) 加强arXiv的培训引导

加强有效的培训引导是提高arXiv使用率的条件之一, 科研机构要加大对arXiv培训的资金投入, 在机构内部设立相关的培训课程, 形成培训大纲和培训材料, 广泛推行arXiv的使用培训, 引导用户正确使用。在认识arXiv的基础上, 具体讲解如何使用arXiv、投稿规范、检索策略、对著作权的规定等, 这需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将工作重心转向arXiv使用的培训和相关问题的解决上, 积极动员中国的广大科研群体积极参与内容存缴, 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arXiv网站, 也可以邀请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等在此方面富有经验的机构相关人员针对各个学科领域的科研用户展开深入的培训。

(3) 完善arXiv的平台建设

在本次的调查分析结果中, arXiv网站缺乏清楚简捷易懂的使用说明是影响受访者使用arXiv的最主要原因, 而投稿步骤的简捷性、文章的排版问题也是影响受访者在arXiv上投稿的主要因素, arXiv平台的规范与完善, 直接影响用户使用行为。要尽快通过定期的使用情况调查, 了解各个学科受访者的使用反馈意见, 根据受访者反馈的特点完善arXiv平台建设, 加强其投稿功能的设计, 改善检索功能, 并优化相关服务, 提升受访者在arXiv投稿的效率。针对于浏览问题, 可以设置清楚的标引, 建立使用说明文档, 引导受访者正确使用; 对于投稿问题, 可以改进投稿步骤, 设置简便的投稿流程, 明确规定投稿的版本、版权、利用和再利用的政策, 促进更多科研人员投稿。

(4) 改善arXiv的用户体验

在信息环境时代, 任何一个数据库或者平台要想得到用户的重用, 一方面需要有大量的资源, 另一方面也需要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arXiv定位于提供物理学、化学、数学等领域的预印本文献的存缴、检索、发布, 存储特定领域的知识资产和成果, 然而科研人员在arXiv进行检索、获取信息时, 由于不同科研人员所处的环境, 以及arXiv的宣传培训, 用户的使用体验不尽相同, 因此, 要加大对arXiv内容质量的建设, 提供优质、良好的信息资源; 借鉴My Yahoo![ 18]、谷歌的AdWards平台[ 19]以及百分点分析引擎[ 20]的成功个性化推荐经验, 既可以通过网站设立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入口, 也可以通过加强RSS和E-Alerts功能, 为用户订阅属于自己的专项数据库; 要加强arXiv平台与搜索引擎、商业数据库等的无缝链接, 改善用户体验。

(5) 重视arXiv的有效激励

arXiv的建设与各方的积极性密不可分, 相关领域的机构单位应鼓励科研用户将其科研成果上传至arXiv, 为科研用户创造论文开放共享的环境, 鼓励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到arXiv的学术交流中去; 支持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和论文的开放共享, 支持科研机构及其科研资助机构将其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机构、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上; 相关机构也可以完善科研绩效策略, 比如可以将论文的引用量和科研用户的绩效结合, 一方面可以促进科研用户积极参与到arXiv中, 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arXiv的建设步伐; 期刊也应该积极接收并正式发表经过同行评议的、已上传至arXiv文档库的论文, 保障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共享。

(6) 规范arXiv的流程机制

部分文章的排版不容易阅读是目前受访者在使用arXiv中的最大问题, 因此, 在arXiv的建设、推广和使用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投稿流程、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等。比如在宣传和培训上, 形成统一、标准、清晰的arXiv宣传培训材料, 形成相关的培训课件, 提供给工作组成员单位以及其他需要进行arXiv培训宣传的单位进行使用; 在平台建设上, 增加使用说明, 设置清晰标引, 规范论文格式, 给用户使用提供最大便利; 对arXiv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 也要设立明确的平台管理标准, 提升平台的利用率。

(致谢: 中国arXiv用户调查是在“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http://chinair.csdl.ac.cn/node/)的规划、组织和指导下实施, 感谢工作组成员为本次的调查提供了可贵的数据。本文部分内容曾在2013年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上进行汇报, 感谢与会专家的交流指教。)

参考文献
[1] Ginsparg P. As We may Read[J].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6, 26(38): 9606-9608. [本文引用:1]
[2] Wikipedia. Grigori Perelman[EB/OL]. [2014-03-28].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igori_Perelman. [本文引用:1]
[3]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EB/OL]. [2012-03- 08]. http://www.ihep.cas.cn/xwdt/gnxw/2012/201203/t20120308_3450968.html.(Observation of Electron Anti-neutrino Disappearance at Daya Bay[EB/OL]. [2012-03-08]. http://www.ihep.cas.cn/xwdt/gnxw/2012/201203/t20120308_3450968.html [本文引用:1]
[4] Perelman G. Ricci Flow with Surgery on Three-manifolds [EB/OL]. [2012-11-19]. http://arxiv.org/pdf/math/0303109. [本文引用:1]
[5] arXiv [OL]. [2014-03-31]. http://arxiv.org/. [本文引用:1]
[6] Ruddy D. Sustaining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EB/OL]. [2012-10-22]. http://ir.las.ac.cn/handle/12502/5495. [本文引用:1]
[7] arXiv Monthly Download Rates[OL]. [2014-03-31]. http://arxiv.org/stats/monthly_downloads. [本文引用:1]
[8] 张智雄. arXiv. org China Service Group 成立发布会[EB/ OL]. [2012-11-23]. http: //ir. las. ac. cn/hand le/12502/5496.
(Zhang Zhixiong . arXiv. org China Service Group. 2012 China Open Access Week [EB/OL]. [2012-11-23]. http://ir.las.ac.cn/handle/12502/5496 [本文引用:1]
[9] Davis P M, Fromerth M J. Does the arXiv Lead to Higher Citations and Reduced Publisher Downloads for Mathematics Articles?[J]. Scientometrics, 2007, 71(2): 203-215. [本文引用:1] [JCR: 2.133]
[10] Moed H F. The Effect of “Open Access” upon Citation Impact: An Analysis of arXiv’s Condensed Matter Sec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58(13): 2047-2054. [本文引用:1] [JCR: 2.005]
[11] Mine S. The Roles and Place of arXiv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9 (61): 25-58. [本文引用:1]
[12] 孙玉伟. 数字环境下科学交流模型的分析与评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 28(1): 41-45.
(Sun Yuwei. Analysis o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Models in Digital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es, 2010, 28(1): 41-45. ) [本文引用:1] [CJCR: 3.739]
[13] 王欣, 董洪光. 国内物理学期刊arXiv自存档论文的引用优势研究——以Frontiers of Physics期刊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 2011, 55(22): 144-148.
(Wang Xin, Dong Hongguang. Citation Advantage of arXiv Self-archiving Articles Published in Domestic Physics Journals—Taking Frontiers of Physics as an Example[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1, 55(22): 144-148. ) [本文引用:1] [CJCR: 1.193]
[14] 孙斌. 预印本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与发展[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6): 70-73.
(Sun Bin. On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prints in Network Environment[J]. Library Work and Study, 2011(6): 70-73. ) [本文引用:1] [CJCR: 2.036]
[15] 王佳佳. arXiv与国内预印本系统的比较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21(27): 104-107.
(Wang Jiaji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rXiv and Domestic Preprint System[J].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11, 21(27): 104-107. ) [本文引用:1] [CJCR: 0.3002]
[16] 张智雄, 顾立平, 张晓林, . 组建中国arXiv服务工作组促进中国有效参与OA活动[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1): 55-59.
(Zhang Zhixiong, Ku Liping, Zhang Xiaolin, et al. Establishing arXiv China Service Group to Promote Open Access Movement in China[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3, 57(1): 55-59. ) [本文引用:1] [CJCR: 1.193]
[17] cn. arXiv. org[OL]. [2012-03-28]. http://cn.arxiv.org/. [本文引用:1]
[18] My Yahoo![OL]. [2014-04-05]. https://my.yahoo.com/. [本文引用:1]
[19] AdWords[OL]. [2014-04-05]. https://accounts.google.com/Se-rviceLogin?service=adwords&continue=https://adwords.google.com/um/gaiaauth?apt%3DNone%26ltmpl%3Djfk&hl=zh_CN<mpl=jfk&passive=86400&skipvpage=true&sacu=1&sarp=1&sourceid=AWO&subid=CN-ET-ADS. [本文引用:1]
[20] Baifendian Analytics Engine [OL]. [2014-04-05]. http://www.baifendian.com/list.php?catid=6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