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统一北方 是在十六国之时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它虽然面临诸多对手 情况复杂多变 但能审势度势 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 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所建 鲜卑拓跋部原居于今东北兴安岭一带 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 以“射猎为业” 靠游牧为生 东晋咸康四年 其首领什翼犍称代王 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 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北魏登国元年 什翼犍之孙拓跋珪继称代王 不久改国号为魏 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败北燕 占有今山西 河北地 区 同时迁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市 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 进入中原的拓跋部 实行“分土定居” 开始由游牧经济转向农业经济 并引用汉人士族 建立封建制度 开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长奴隶制飞跃向封建制的发展过程 拓跋珪死后 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 其子拓跋焘即位 是为世祖太武帝 于时开始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 今河南中牟东北 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 今河南封丘西 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又称彝陵之战 猇亭[Xiāotíng] 在今湖北宜都北 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 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 挥兵东征东吴孙权 孙权求和不成后 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 避免两线作战 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 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 更在章武二年 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 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 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 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 一举灭吴国 实现统一的战争 公元279年十一月 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 分六路进军攻打吴国 第二年二月初 攻克丹阳城 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 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 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 在东线战场 吴国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 被晋朝的军队夹击大败而归 晋军当机立断 挥师直指建业 吴军惊恐怯懦 士卒闻讯逃散 于是吴国宣告灭亡 西晋准备周密充分 发挥强大水军作用 缺乏统一对策 招致节节失败 东汉末年以来分裂数十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发生于公元383年 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前秦出兵伐晋 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 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 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 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 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 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隋灭陈之战是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 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 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 在安定内部 解决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 隋开皇八年 十二月至次年二月 在隋统一战争中 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 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 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 并陆续招降三吴 岭南等地区 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 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1] 指东汉中平六年 至初平三年 董卓入朝后实行的专权暴政 董卓奉诏率兵进入洛阳 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 挟持汉献帝刘协西走长安 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 董卓士卒大肆烧掠 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 董卓被王允 历时三年的董卓之乱 却使东汉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董卓专权暴政引起的诸侯讨伐 为群雄割据局势打下了基础 东汉政权日趋衰败 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 军阀混战的三国乱世由此开启 是指东汉末年 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 在长江赤壁 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 一带大破曹操大军 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 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 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 于黄初元年 命其制定的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 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 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1-3]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 下启隋唐之科举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 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 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 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小中正产生后 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 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 表内详记年藉各项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 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 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 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 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5]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 三月到六月 持续三个月 从元康九年 到光熙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 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 齐王司马冏 长沙王司马乂 成都王司马颖 河间王司马颙 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 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 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 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 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 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司马氏专权是指司马懿家族领袖司马懿 司马师和司马昭 在不同时期控制魏国实权的局面 司马炎以祖上二代基础 最终篡魏为晋 266年—316年 是中国历史上三国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 另与东晋合称晋朝 传四帝[1] 国祚五十一年 若以灭东吴始 则仅立朝37年 为了区别于东晋 东西两晋被称为司马晋 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 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 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 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 建国号为晋 [3] 定都于洛阳 西晋代魏后 期间发生西陵之战 280年灭孙吴 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4] 但灭吴后 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 晋武帝出身世族 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 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 因此自西晋建立 政风十分黑暗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 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 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 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 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6]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 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 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 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 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 所谓“昙花一现”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 [7-8]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 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 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 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 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陈寿所著 徙戎论是西晋陈留圉人江统的一部政治论著 鉴于当时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杂居 后齐万年等在边关作乱的情况 提出“此等皆可申谕发遣 慰彼羇旅怀土之思 释我华夏纤介之忧”的主张 《徙戎论》在当时西晋朝廷由贾南风当政的情况下没有被采纳 随后不到十年即发生五胡乱华 西晋末年流民起义是晋元康六年(296年)至建兴三年(315年) 各族流民反抗西晋王朝的起义战争 或称永嘉之祸 是发生在西晋时代的一场动乱事件 西晋永嘉五年 公元311年 匈奴攻陷洛阳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 加以天灾连年 胡人遂乘时入侵 永兴元年(304年) 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 今山西离石 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 光熙元年(306年) 司马炽嗣位 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 势力日益强大 刘渊正式称帝 四年刘渊死 子刘聪继位 公元311年 刘聪遣石勒 刘曜等率军攻晋 今河南鹿邑西南 歼灭十万晋军 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 旋攻入京师洛阳 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 永嘉之乱后 晋朝统治集团南迁 史称衣冠南渡 胡汉分治是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统治者实行的民族分治政策 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 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 又称五马浮江 具体是指西晋末皇族司马氏五位王爷 琅琊王司马睿 西阳王司马羕 南顿王司马宗 汝南王司马佑 彭城王司马纮 避战乱南渡长江 最后琅琊王司马睿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 所以民间说有“五马渡江去 一马变为龙”的说法 江东士族大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割据势力的军事活动 江东世家大族势力自三国时期以来一直不衰 对稳定江南有举足轻重之势 西晋惠帝太安二年 江汉间爆发张昌起义 义军别帅石冰率部东攻 今江苏宜兴 世族大地主周玘纠合士族武装配合晋军攻灭石冰 晋右将军陈敏乘内乱据有吴越之地 企图建立割据政权 西晋派兵讨伐 周玘又和江东世族顾荣等起而响应 后斩于建康 今江苏南京 晋建武将军钱璯奉命北援洛阳 今江苏扬州 惧敌不敢前进 自称平西大将军 率兵南攻义兴 周玘又纠合乡里地主武装 与晋将军郭逸诗平钱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 240-250 王戎及阮咸七人 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 今修武一带 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对此王晓毅先生在《竹林七贤考》 《历史研究》 2001年第5期 通过检索佛教经典《大正藏》的相关译名 认为“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的观点值得商榷 韩格平先生在《竹林七贤名义考辨》 《文学遗产》 2003年第2期 一文中也认为 “竹林七贤”的命名与僧徒解经的格义是完全不同的事物 “格义”之说不足为信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 《中州学刊》 1999年第5期 一文中指出 “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 而陈寅恪先生在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第三篇清谈误国 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 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 “八俊”等同 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 乃取天竺“竹林”之名 加於“七贤”之上 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 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 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 作家不能直抒胸臆 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 神话等手法 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 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的办法 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 即侨置郡县 安置北方士族及流民 当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边界 不征租税徭役 这些士族广造田园 影响朝廷财政收入 公元341年 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 增加财政收入 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 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 东晋大司马桓温 312年—373年 又于兴宁二年 公元364年 三月庚戌日 史称“庚戌土断” 这次严厉清查户口 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 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 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公元373年 公元413年 刘裕再行土断 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 东晋自偏安以来 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 桓温都曾先后北伐 但无一成功 晋元兴二年 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 拥戴晋安帝复位 控制东晋朝政 时南燕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加剧 慕容超信用奸佞 激起民众强烈反抗 为了晋朝的强大 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刘裕为抗击南燕 遂欲挂帅北伐 公元409年二月 南燕军队侵扰淮北 就正好给了刘裕一个机会 他上书皇帝 获得朝廷批准后 他迅速出兵 五月就到了下邳 前后灭南燕 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 但潼关以东 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 “七分天下 而有其四” 江淮流域得到保障 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 出现“余粮息亩 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 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 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 “西尽庸蜀 自汉末三分 元嘉之治指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时期 宋文帝在继承和延续宋武帝刘裕生前推行的多项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开创的一个盛世 因其政治较为清明 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 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经济终于有所恢复 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 这一时期刘宋王朝的政治 文化均得到较大的发展 何承天等对后世文化影响深远的名人都活跃在这个时代 建康文学史论在这一时期发展到巅峰 《世说新语》 《后汉书》 《三国志注》等旷世名著诞生于这一时期 元嘉之治开创了魏晋以来最好的社会局面 也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 《宋书》赞曰 “三十年间 凡百户之乡 盖宋世之极盛也 “昔汉氏东京常称建武 亦每以元嘉为言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到了唐朝中期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至唐天宝年间 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 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 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中国 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 均田制的实施 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 减少了田产纠纷 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 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均田制的实施 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 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 转变为国家编户 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 保证了赋役来源 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李冲的建议 于太和十年 公元486 年 废除宗主督护制 创立三长制 以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 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 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 五邻立一里长 五里立一党长 其职责是检查户口 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享有一定的优待 得免除一人到三人的官役 [1] 此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国史之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公元450年 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 被北魏世祖拓跋焘下令族诛 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 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 俗称孝文汉化 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 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 变革官制和律令 改易汉俗等 杜洛周起义 发生在北魏孝昌元年 北魏柔玄镇 今内蒙古兴和西北 人杜洛周聚众反对北魏统治的起义 北魏柔玄镇人杜洛周于上谷 今河北怀来 改年号真王 义军攻陷附近郡县 今内蒙古固阳西南 尉景等都响应杜洛周 关陇起义是北魏末年关陇地区 持续6年多的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大起义 群雄割据指一些手上掌握一定势力的豪杰以武力占据部分地区 在一个国家内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 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民屯和商屯之分 商屯亦称盐屯 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 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 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由曹操建立 挟天子以令诸侯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zhū hóu 挟辅着皇帝 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 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 《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 《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 百三十七”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 实则以《水经》为纲 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 神话传说等 是中国古代最全面 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 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 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 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是武泰元年 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一起针对皇族和百官公卿的屠杀事件 因事件发生在河阴县 北魏武泰元年 胡太后擅权秉政 鸩杀了北魏孝明帝 册立幼子元钊为帝 契胡部落酋长尔朱荣以此为由起兵东进 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 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 今河南孟津 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 纵兵围杀北魏的王公百官两千多人 北魏诸王元雍 元邵等人皆遇害 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 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族大家消灭殆尽 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 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 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义熙土断[1] 指的是东晋安帝义熙九年 公元413年[2] 三月的土断 时任太尉的刘裕因桓温庚戌土断过时已久 逐渐失去作用 国内人民和实际户口很不一致 给国家兵役来源及租赋收入造成混乱 因而请求再次实行土断 刘裕实行义熙土断时 青三州居住在晋陵 今江苏镇江 的住户可以不进行外 其他流寓郡县大多被并省 归入本地郡县 今浙江绍兴 四姓中的余姚士族虞亮抗命 藏匿亡命千余人 被处以死刑 于是豪强肃然 它打击了东晋豪强士族势力 对维护东晋政府的兵役来源和租赋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 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 永和三年(347年) 大司马桓温灭蜀后 会稽王司马昱忌之 慕扬州刺史殷浩盛名 故以为心腹 护军将军王羲之为求内外和协 劝浩不宜与温构隙 于是与温颇相疑贰 东晋末年孙恩 卢循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 这次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 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 这次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 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起义虽然失败了 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北魏分裂之战 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至次年正月结束 北魏分裂为东 两派势力间相互争夺的发动战争 永熙三年(534年) 高欢在洛阳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 是为孝静帝 改年号天平 宇文泰等拥立元宝炬为帝 改年号大统 《祖逖北伐》选自《资治通鉴》 东晋初年由祖逖领导的北伐 祖逖曾一度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但及后因朝廷内乱 祖逖受东晋皇帝司马睿猜疑 收复的地区又相继失去 祖逖亦是一位极受人民爱戴的将领 今江苏徐州 后投入北府兵刘牢之部下 他不仅镇压了孙恩 而且讨灭了桓玄和割据益州的成都王谯纵 继而又北灭南燕 刘裕威权日重 终于在420年废掉晋恭帝 改国号为宋 年号为永初 这是南朝的开始 也是南北朝对峙的开始 又派兵南征林邑 林邑全境归附 刘裕虽以武功显赫而称帝 但对政治经济也进行了若干改革 巩固了统治基础 致使其子刘义隆当政时 出现了小康局面 “余粮息亩 户不夜扃” 建安二十四年 孙权征讨关羽 指挥汉昌太守吕蒙袭取江陵 歼灭蜀前将军关羽的奇袭作战 诸葛亮北伐又称诸葛亮北伐中原 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 从228年春至234年冬 七年间先后兵出汉中 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 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 自己率大军攻祁山 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 诸葛亮只好返回汉中 这是第一次北伐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 诸葛亮出散关 攻打二十多天未破 魏的援军赶到 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 诸葛亮进攻武都 自己率部回师 魏军进攻汉中 蜀军加强防守 又增调援军 再由于连续大雨 斜谷等道路不通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 蜀军包围祁山 司马懿迎击 诸葛亮准备决战 司马懿拒不出战 此时刘禅听信谣言 下旨令退兵 加上蜀军粮草将尽 诸葛亮只得班师 第五次是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率军在五丈原 与司马懿僵持不下 诸葛亮正欲屯田久战 因长期积劳成疾 心力交瘁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后 蜀军全军退回汉中 至此历时6年之久的诸葛北伐结束 虽然蜀军战果颇丰 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军 而曹魏也曾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结束后 由曹真为统帅向蜀汉发动过反击战 但因受蜀汉地形 气候影响而退军 其中的五次北伐可分为 两次大型全面战争 第一次北伐 第五次北伐 一次中型区域战争 第四次北伐 两次小型局部战争 第二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 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 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 诸葛绪三路攻蜀 廖化率军以剑阁 今四川剑阁 险道为屏障 魏军西路邓艾军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 中路诸葛绪军断姜维后路 东路钟会军主攻汉中 姜维晃飞诸葛绪 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 而钟会大军攻下汉中后 被回援的蜀军阻于剑门关外 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 在蜀军主力相持于剑阁之时 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 今甘肃文县西北 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道 今四川江油北 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 今四川绵阳 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 向魏军投降 263年11月 蜀汉正式灭亡 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 永和十二年 及太和四年 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 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 其余两次皆被击退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 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 北边却乱了起来 后赵国主石虎死了以后 内部发生大乱 后赵大将冉闵称帝 建立了魏国 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 公元352年 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 建立了前秦 朝廷趁北方大乱令殷浩北伐 后殷浩失败 大权归桓温 于是桓温开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 参合陂之战是十六国后期 北魏在参合陂 今内蒙古凉城东北[1] 一说在今山西阳高 大败后燕的一场重大战役 五月至十一月 后燕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后燕军进攻北魏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采取“敌进我退 拖而不打”的战略 渡黄河南下 与后燕军队隔河对峙 后燕军队长途跋涉 不能速战速决 加之天气渐冷 又误信慕容垂去世的消息 被拓跋珪率领的二万北魏军在参合陂大败 这场战役加速了后燕的灭亡 也奠定了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又称太清之难[1] 是指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事件 侯景本为东魏叛将 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 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 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 今安徽寿县 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 今江苏南京 将梁武帝活活饿死 掌控梁朝军政大权 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正德 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 最后于551年自立为帝 梁湘东王萧绎在肃清其他宗室势力后 王僧辩讨伐侯景 战局逐渐扭转 驻守岭南的陈霸先北上与王僧辩会师 于552年收复建康 侯景乘船出逃 被部下杀死 叛乱终于平息 侯景之乱后 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 士族门阀在侯景之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 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 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 出身江南寒人的陈霸先趁势崛起 在乱后5年取代梁朝 北朝的两国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乱的机会吞并大片南朝土地 为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桥之战发生于西魏大统四年 东魏元象元年 八月初四日 538年9月13日 南北朝时期的东 西魏之间的一场大战 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柱国大将军宇文泰对东魏发动的战役 公元543年二月 东魏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叛变 宇文泰率军接应 两军在邙山决战 西魏军大败 宇文泰在退兵之後 但魏帝元宝炬没有接受 此次战争的导火索是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 而更深入的原因 则是由于高欢的儿子高澄贪色引发 是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欢对西魏发动的战役 旨在攻取战略要地玉璧城 进而打开西进的道路 546年十月 高欢率重兵进攻玉璧城 西魏守将韦孝宽积极防守 东魏军屡攻不下 高欢忧愤成疾 546年11月 在五十日的苦战之后 东魏军撤退 公元576年 北周建德五年 十二月至六年正月 北周武帝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 并乘陈攻占北齐淮南地之机 发起攻灭北齐的战争 此次战争历时3年 较大的战役有河阴之战 平阳之战和邺城之战 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 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 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 氐五个胡人大部落 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 数目远非五个 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 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后北方被前秦统一 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西晋“八王之乱” 胡人趁乱反晋 西晋灭亡后 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 史称衣冠南渡 南渡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 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 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 “中原陆沉” “中原沦陷”等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灭陈朝 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东晋建立时 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 中原汉族在祖逖 桓温等名将的带领下绝地反击 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 收复失土为己任 东晋与五胡的战争 十六国之间的厮杀 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 河淮地区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 [2-3] 俗称千佛洞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 历经十六国 元等历代的兴建 形成巨大的规模 有洞窟735个 5万平方米 泥质彩塑2415尊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 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 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太康盛世又称太康之治 太康繁荣是指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出现的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西晋立国之初 年富力强的司马炎意欲有所作为 二年他先后颁布过一些旨在移风易俗 革除前朝弊政的措施 撤销对曹魏宗室和汉朝宗室的督军 宣布解除对他们的禁锢 罢除曹魏政府对出镇 出征将士留取人质的法令 恢复被曹魏废止的谏官制度 并把像傅玄 皇甫陶这样清正敢言 有才能的官吏委任为谏官 以广闻博见 开直言之路 西晋政府重视生产 经济上实施占田制 使农民依法占有了一定的土地 从而调动了农民辟田开荒 从事生产的热情 再加上晋武帝注重招抚流民 西晋初年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出现了社会民生富庶 人民安居乐业 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 因为晋武帝此时的年号叫“太康” 所以史称“太康之治” 东晋末年孙恩 卢循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 这次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 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 这次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 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起义虽然失败了 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王与马 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 甚至还有过之 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 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 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 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王导位高权重 联合南北士族 王敦则总掌兵权 后来又坐镇荆州 王氏兄弟权倾内外 司马睿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登基大典那天 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导同升御床 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 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 但天无二日 王导吓了一跳 连忙推辞说 “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 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 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 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 称王导为“仲父” 王导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 成帝给王导的手诏总是用“惶恐言” “顿首言” “敬白”之类的语言 他还亲自驾临王导的府邸 礼敬王导的妻子 正月初一王导上朝时 成帝都要起立相迎 所以""王与马 共天下""的典故有着实际的历史含意 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特殊背景 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 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 也称“甲子元历” 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 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 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 他们在铜雀台 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 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 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 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 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 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 建安七子(孔融 曹丕篡汉又称曹丕废汉称帝 指的是延康元年 魏王曹丕代汉自立的事件 曹操挟持汉献帝 历经数十年征战 被封为魏王 掌握汉末实权 220年正月 曹丕继位魏王和丞相 虽然曹操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 却从不敢登上皇帝的宝座 汉献帝宣布退位并将皇位“禅让”给曹丕 曹丕的亲信华歆率领文武百官联名上书 劝汉献帝把帝位让给魏王曹丕 为了保住性命 汉献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玺交给曹丕 曹丕故作推辞 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十月二十九日 曹丕登坛受禅称帝 立国号为大魏 改雒阳为“洛阳” 曹丕是为魏文帝 并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220年十一月一日 曹丕封业已退位的献帝为山阳公 历时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 三国时代的魏朝正式建立[2] 195年的东汉王朝名实俱亡 曹操封魏王后 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曹丕临终时 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 辅佐魏明帝曹叡 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 太尉等重职 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 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 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公元249年 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 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 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史称高平陵事件 前秦灭前燕之战指的是太和四年 十一月至太和五年 前秦名将王猛率军攻占前燕都城邺城 今河北临漳西南 并灭亡前燕的战役 前燕皇帝慕容暐继位 前燕内部矛盾加剧 前燕吴王慕容垂投奔前秦 前秦国主苻坚趁机以前燕未割让虎牢以西之地给前秦为由 派王猛率兵攻打前燕 正月逼降洛阳太守 留军驻守并还师 苻坚命王猛率领步兵 骑兵六万再次进攻前燕 王猛阵前誓师 与燕军交战 太傅慕容评单骑逃归邺城 秦军包围邺城 苻坚亲率精兵十万攻克邺城 慕容暐出奔被俘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次年八月 匈奴的一支 人盖吴聚众反魏的起义 沙苑之役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天平四年 公元537年 东魏丞相高欢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攻打西魏 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 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万人 但他力排众议 率军轻骑急进 在沙苑一举击溃东魏军队 高欢狼狈而逃 沙苑之役指的是在南北朝时期的东 西魏第二场大战 东魏天平四年 东魏丞相高欢为一雪小关 今陕西潼关南禁谷 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 今山西永济县一带 志在为窦泰复仇 十月进抵洛水之南的许原 西魏帝派遣宇文泰前来迎击 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万人 军队备有三日粮食 以轻骑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 距高欢大军60里安营 此时宇文泰采李弼之计 列阵于渭曲 又命将士将武器藏于芦苇中 等候闻鼓声而起 高欢遣东魏兵至 见西魏兵少人乏 于是兵马轻敌冒进 一时行伍乱次 宇文泰当即下令出击 高欢仅率数骑逃脱 北周武帝下令“初断佛 还下令“三宝福财 ”一场大规模的 轰轰烈烈的反佛道行动由此展开 亦作衣冠南度 语出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 该文原仅指西晋末天下乱 中原士族相随南逃 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 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 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因动乱而发生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 西晋末晋元帝渡江 唐“安史之乱”后 中原士庶避乱南徙至金陵 宋高宗渡江 史学界亦有只认可西晋末与北宋末这两次为“衣冠南渡” 也有历史研究者三者皆称 但在文学应用上 三次都冠以“衣冠南渡”者比比皆是 北魏太武帝灭佛 自太平真君五年 废佛时间共六年 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 统一长江以北 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 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 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 公元184年 当时朝廷腐败 宦官外戚争斗不止 边疆战事不断 国势日趋疲弱 又因全国大旱 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 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 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头扎黄巾 高喊“苍天已死 天下大吉”的口号 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 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平息叛乱 各地拥兵自重 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但军阀割据 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董卓讨伐战是东汉末年 各地群雄组织地方军对抗董卓的战役 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 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 实行恐怖统治 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 以讨董为名起兵 推举袁绍为盟主 虽然曹操出兵 及后到的孙坚夺战 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 而董卓又放弃洛阳 挟天子迁都长安 关东军起了内讧 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孙策平江东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的一场战争 发生於汉献帝兴平二年 ——建安元年 发生原因为袁术多次失信於孙策 使孙策有自立门户的方向 并以助袁术攻刘繇为藉口 得到袁术派出的兵马 在发生战争前 孙策拥有士兵五六千人 宾客愿从者数百人 孙策最后把在江东的诸割据势力消灭 成功统一江东 为日后孙权建立东吴作了基础 中国东汉末年 割据冀州等地的袁绍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 197—199 今河北雄县西北 公孙瓒军的作战 汉献帝建安三年 袁绍率兵攻公孙瓒 公孙瓒只守不攻 袁绍遂设下伏兵 公孙瓒中伏后 逃回城中自杀 渭南之战是汉献帝建安十六年 丞相曹操击破马超 韩遂等关中联军的作战 当时曹操在南方战线失利 所以决定向凉州拓展 韩遂等受消息影响 在关中潼关 渭南与曹军发生大战 最后曹操用计取胜 渭南之战是一场讲求深谋远略 灵活用兵以智取胜的精彩战役 益州之战是东汉末年 刘备为夺取益州与刘璋发生的战争 自赤壁之战后 刘备领有荆州 为实现《隆中对》跨有荆 已有意图进攻益州 此时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 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 对蜀地构成威胁 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 以增强实力自保 刘璋于是请刘备入蜀 刘备入蜀后初期与刘璋关系良好 刘璋更给兵士予刘备和让他督白水军 让他进攻张鲁 刘备到了葭萌后就不再前进 建安十七年 刘备与刘璋决裂 并发动战争 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 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 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 直至建安十九年 刘备围困成都 刘璋才向刘备投降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 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 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 至建安二十四年 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 交战双方主帅分别为刘备 刘备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张飞 曹操方参战将领主要有夏侯渊 此战刘备占据汉中 领土得到扩张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 亦称为关羽北伐 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 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 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 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 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 关羽先是围困襄阳 接着吕蒙偷袭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 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 蜀汉的实力受损 尤其是蜀汉 不但损兵折将 还丢失荆州 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 此战还导致蜀汉与东吴十余年的同盟关系被打破 最后发生夷陵之战 吴两国对江淮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 都伺机寻歼对方主力 公元228年 今江西鄱阳 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 表示愿意叛吴归魏 请求曹休派兵接应 率军10万向皖 故治今安徽潜山 与另外两路魏军同时深入吴地 孙权率军进驻皖口 今安徽怀宁皖水入江处 全琮各率兵3万 迎击曹休于石亭 今安徽舒城境 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 斩俘魏军1万余人 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 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 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 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 251年四月 毌丘俭文钦之叛 255年正月 及诸葛诞之叛 257年五月—258年二月 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魏太尉王凌与外甥 兖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 谋立楚王曹彪为帝 王凌以讨孙吴为名表求发兵 又遣杨弘说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 司马懿率中军征讨 王凌见事败 今河南沈丘东南 魏扬州刺史文钦 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 今安徽寿县 矫称受太后诏书讨司马师 今河南沈丘 司马师率军10万征讨 大破淮南军 毌丘俭被杀 文钦逃入孙吴 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 向孙吴称臣 攻掠淮河南北郡县 司马昭督军26万征讨 诸葛诞兵败被杀 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 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 蜀汉建兴十二年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 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 进封平襄侯 随后历任司马 镇西大将军 兼任凉州刺史 朝廷授予符节 《三国志》记载 238年—262年之间 姜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 又称南鲁党争 是东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党争 东吴东宫称为“南宫” 是发生于三国时期东吴的政治事件 发生于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 大约始于吴赤乌五年 结束于赤乌十三年 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而生的矛盾 及后引发起朝中大臣因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而分裂 最终孙和被废而孙霸被赐死 孙权改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发生于公元252年 魏嘉平四年 吴建兴元年 魏出动15万大军 向东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 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 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 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 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 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是三国后期吴国陆抗进攻西陵 今湖北宜昌西北 杀叛将步阐的作战 公元272年 吴国西陵守将步阐降晋 吴派陆抗讨伐步阐 西晋朝廷派杨肇 羊祜等率军援救步阐 陆抗率主力对杨肇军进行阻击 两军接触后 陆抗部将俞赞投降了杨肇 吴军情况十分危急 陆抗针对俞赞可能提供给晋军的情报 估计杨肇可能依俞赞之计先攻自己的薄弱环节 乃临机应变 连夜撤下夷兵 晋军果然从原夷兵防守之处进攻 遭到吴军沉重打击 晋军无计可施 趁夜间逃遁 陆抗遂攻陷西陵城 将步阐等人夷灭三族 西陵之战以吴胜晋败而告终 公元369年 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 今安徽当涂县 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起初势如破竹 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时 遭遇到了前燕军队的殊死抵抗 后因粮道断绝 不得已而归 南归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 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 邓羌劫了归路 回到姑孰五万步卒仅剩万余人 此战虽然发生地点不在枋头 但因为史书上习惯成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遂得名 永明之治是指在中国南北朝时期 南朝齐在齐武帝萧赜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时期 482年—493年 由于齐武帝年号永明 所以称为永明之治 又称六镇起义 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 公元524年 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 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 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 最後发起的反汉化的大起事[1] 北魏孝明帝末年 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 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 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 因待遇骤降而不满 遂于正光四年 爆发六镇起义 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 北魏统治濒临崩溃 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 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 合肥是曹操命刘馥建设的一座东南方重要 繁荣的城市 命为合肥新城 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敌人的寨垒 所以守备能力对曹军极为重要 而东吴若要北伐 合肥是其中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 所以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五次较大型的冲突 不过数次也未有胜负 "曹操攻乌桓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后 袁熙投奔居今冀东 辽宁一带的乌桓族 北魏时期以宗教为旗帜的规模最大的人民起义 又称法庆起义 北魏佛教盛行 而僧人内部政治﹑经济地位相差悬殊 孝文帝即位后 佛教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社会阶级的斗争 最高统治者有时支持某些僧侣讲道说法 又严禁另一些僧侣聚徒传教 部分僧侣颂扬明君有道的同时 另一些僧侣却公然毁寺烧经 沙门慧隐反 沙门法秀于京都平城举事 参加者有官僚大族 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隶 沙门司马惠御自称圣王 起兵攻克平原郡 沙门刘僧绍起兵于幽州 自称净居国明法王 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异端 遭北魏政府的残酷镇压 在刘僧绍起兵失败后一年 爆发了更大规模的大乘教起义 公元253年 魏嘉平五年 吴建兴二年 孙吴太傅诸葛恪率大军围新城 今安徽合肥西 魏将张特带领部众死守 并用诈降之计欺骗吴军 时值大暑天气 吴军昼夜攻城 不少士卒因为气候和生活不适 无法继续作战 各军将领频频向诸葛恪报告 要求上级审视下情 诸葛恪得到报告后 以为其中有诈 于是武断而残忍地将那些叫苦不迭者斩首示众 吴军将领再也无人向他提及士卒患病之事 诸葛恪自知失计 只好下令退兵 之所以点名这场战斗 是因为此战引发了吴国国内此后一系列的动乱 诸葛恪为新城之败掩盖罪责 在国内大搞恐怖统治 最后在政变中被杀 公元前127年 西汉元朔二年 匈奴左贤王部进犯上谷 汉材官将军韩安国率700人出战 退守壁垒不出 匈奴骑兵掳掠千余人及牲畜而去 “是时虏言当入东方”[1] 汉武帝刘彻命韩安国部向东移驻右北平 以阻挡匈奴向东方深入 同时决定采取胡骑东进 汉骑西击的作战方针 令车骑将军卫青 将军李息急速出兵云中 突袭匈奴防守薄弱的河南地 李息率部出塞后 从云中向西大迂回包抄 突然掩袭匈奴白羊王 楼烦王并一举击溃之 汉军歼敌数千人 俘获“伏听者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 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 穿行千余里到达陇西 汉匈河南之战是汉匈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得益于河南地的收复 西汉王朝的北部边防线北推至黄河沿岸 汉武帝在河南地置五原郡与朔方郡 并听从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 修筑朔方城 并招募十万内地居民至朔方实边 昔日匈奴刺向汉朝后背的利刃 迅速转变为汉军指向匈奴前胸的长戟 盱眙之战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次战役 发生于451年 宋元嘉二十八年 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 南朝宋军在这次战役中击败拓跋焘的北魏军队 取得了胜利 极大的鼓舞了南方军民的爱国热情 徐州大屠杀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之一 在《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中有记载 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公元193年 是魏武帝曹操因为其父曹嵩被徐州牧陶谦杀害 产生了报复的行为 在攻下徐州之后 对徐州百姓大肆屠杀 造成数十万百姓遇难 曹操的徐州大屠杀仍有争议 也不少人对此事件持怀疑的态度 认为曹操并没有屠徐州或者遇难人数不符合史实 又称王敦之叛 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 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 结束于明帝太宁二年 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发动 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 并击败朝廷军队 后自任丞相 诛杀周顗等人 并在武昌遥控朝廷 晋元帝死后 王敦意图夺位 但明帝已准备反击王敦 同时王敦亦患病 面对明帝的讨伐 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将领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 但最终失败 王敦亦在战事期间病逝